周励:寻访巴米扬与犍陀罗


(来源:上观新闻)

这是一位75岁女性的探险之旅。

说“探险”二字,是因为10月中旬我前往的地区正值剑拔弩张的时刻。但我寻访心切,还是准时出发,踏上了古丝路之旅。

从上海虹桥机场出发转机多次,飞抵喀布尔的那一刻,舷窗外的山脉如沉睡的巨人,平均1200米的海拔让这片土地的轮廓显得格外冷峻。次日早8点出发,驱车4小时,颠簸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中午抵达闻名遐迩的巴米扬山谷大门。

巴米扬山谷之门(作者摄影)

巴米扬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地,是往来欧洲、波斯、中国和印度间的商队途经之地。2001年,这里遭到残酷的破坏。2003年,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被列入濒危遗产。

巴米扬山谷

这里最著名的当然是巴米扬大佛。东大佛高达37米,称“沙玛玛”,建于公元570年左右;西大佛高达55米,名“塞尔萨尔”,建于公元618年左右,为最大的雕刻立佛像。公元630年,玄奘途经此地,在《大唐西域记》中留下“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的记载,形容西大佛“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大佛“高百余尺”,字里行间满是赞叹。而今,东大佛仅遗留下部分脖颈、袈裟和双足。佛像两侧的暗洞高数十米,拾级而上可达洞顶平台,能容纳百余人驻足,我也爬上去了。站在洞窟中,气喘吁吁,回望历史,我写下一首短诗:巴米扬千古之殇啊!/我们来到这里,只为体验人类文明史上/“美”的极致/与“恶”的极致/在这千年洞穴里的/冲撞与较量。

攀登东大佛空窟留影,作者左右手下是残留的雕像双足

阿富汗深度游圆满结束后,飞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历史必须从白沙瓦古城说起。2世纪初,贵霜帝国曾在此建都,中国晋朝高僧法显、北魏使者宋云和唐朝高僧玄奘曾先后到此,玄奘记录这里是“花果繁茂”的天府之国。

孙英刚、何平在《图说犍陀罗文明》中阐述:犍陀罗是古典时代人类文明的熔炉,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北方草原文明,东方汉文明都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艺术。白沙瓦博物馆藏有大量犍陀罗时期的雕像,都有着明显的希腊艺术风格和特色。这里是拥有犍陀罗艺术收藏最多、最广泛的博物馆之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品收藏之一(约2万多件),展出的仅为10%!导游介绍:整个巴基斯坦考古挖掘规模仅仅是15%,还有85%宝藏在地下。还记得2023年国内史上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吗?许多展品就是从白沙瓦博物馆借取的无价瑰宝!

白沙瓦博物内部

塔克西拉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约50公里处,是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中心。塔克西拉遗址博物馆虽小,但里面展出的出土文物美妙绝伦。石雕和泥塑佛像带有欧洲人的某些特征,衣纹近似希腊雕塑,但精神内质很亚洲,面颜慈润、双目微闭、宽容祥和,具备了典型的东方元素。世界文化遗产西尔卡普是塔克西拉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2世纪,由巴克特里亚的希腊统治者德米特里始建。现在所见的遗址是公元40年左右帕提亚人重建。城内有耆那教神庙、半圆形拱顶神庙、太阳神庙、双头鹰神龛等建筑遗迹,体现了古印度多文化的融合。

在塔克西拉博物馆留影

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所见的雕像,使我想起了龙门石窟绝美的卢舍那大佛。大佛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给人一种庄严典雅、宁静肃穆之感。该像于公元五世纪初建,在公元672年建成,时犍陀罗艺术的中国化已基本完成,是为古代艺术传播与影响的绝佳例子。

我还想到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石窟的早期壁画和雕塑受犍陀罗艺术风格影响显著,造型、衣纹处理及人物面部特征(如高鼻深目、波浪卷发)均可见犍陀罗艺术的痕迹,见证了丝绸之路传播艺术的辉煌历程。不久的未来,我一定会去探访克孜尔!

寻找巴米扬与犍陀罗之旅,每一步都令人热血沸腾、浮想联翩——那座曾屹立于兴都库什山脉间的巨型雕像,曾是犍陀罗艺术东传路上最耀眼的坐标,如今虽只剩岩壁上的锥心刺骨的空洞,却依然镌刻着人类东西文明交融的印记;而中华大地之上,克孜尔石窟的赭红壁画、敦煌莫高窟的飞天飘带、云冈石窟的巍峨造像、龙门石窟魅力四射的卢舍那大佛,无疑是犍陀罗艺术流传至今最完整、最灿烂的遗存。为巴米扬大佛哭泣的同时,也为至今依然缤纷灿烂的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微笑喝彩!

原标题:《周励:寻访巴米扬与犍陀罗》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周 励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