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南京奔跑?


194802人报名,比去年增长108.03%!创下历史新高!

11月16日上午7:30,2025南京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南京站)在南京奥体中心,鸣枪开跑。从19万多报名者中,成功中签的2.4万名跑者与南京共赴一场“奔跑之约”。

南京,是中国马拉松的发祥地。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施仁夫在自己的译著之中,首次将这项运动的中文名称音译为“马拉松”。1957年11月24日,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在南京举行,南京运动员夏启宇以2小时52分40秒的成绩夺冠。

时光流转,2015年,南京马拉松创办,到今年已是第九届赛事。对于跑者而言,每一次的“南马”参赛资格都是“一票难求”。南马,为何如此火爆?

01与历史相遇:42.195公里,跑成一部“活态史书”

从2024年的93643人到2025年的194802人,滚烫的报名数据印证着“南马”无可抵挡的魅力。

当发令枪响,2.4万名跑者冲出起跑线,他们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42.195公里赛道,更是闯进了一部“活态史书”。每年的“南马”赛道设计,都是“刷屏”级的存在。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有3100多年建城史和近450年建都史,也是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城的这些“精华”,都被设计进了“南马”赛道里,因此今年的这条赛道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城市博物馆”。

南京玄武湖畔的玄武门,一年唯一一次打开中门,就是为了迎接“南马”跑者。玄武门有110多年历史,当初是为了欢迎前来南京参加中国首届大型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的中外嘉宾游览玄武湖而设,匾额是著名学者蔡元培题写的。

从大报恩寺的琉璃流光,到中华门瓮城的斑驳城砖;从夫子庙的秦淮风光,到“总统府”的近代风云;从玄武湖的烟波浩渺,到南京长江大桥的雄姿挺拔……“跑一次马,穿千年金陵”,南京用最诚意的赛道设计,让跑者在42.195公里中,读懂一座城的厚重与从容、历史与现代。

作为中国马拉松的发祥地,“南马”赛道的每一处都在诉说:奔跑,也许是读懂城市最好的方式。

02与时代同框:满格细节,读懂一座城的温柔

如果说历史是“南马”的底色,那现代就是“南马”的亮色。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往往藏在对“人”的精准关照里,是一份让不同群体都能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柔。

2025“南马”,折返点提前至16公里处,更利于跑者全速冲刺;南京站站前广场道路的启用,让跑者能够更顺畅地通过玄武湖畔相对较窄的赛段……让跑者尽情体验奔跑之乐。

当然,作为城市马拉松,2025“南马”的这份温柔更是渗透入城市肌理。赛道沿线的立体过街设施,增至19处;开赛前就精细测算,对模范马路等过街需求高的路段,增设警力;设置绿旗信号收尾车,一旦运动员全部通过,绿旗车就会提示现场所有警力,立即恢复交通、有序放行。

历届“南马”还会为参赛跑者,提供专属福利。今年,南京又推出了“跟着演出(赛事)游南京,乐享‘1+3’优惠活动”。跑者可以凭借参赛凭证,享受南京市域景区景点、住宿餐饮、商场购物等三重优惠活动。全城参与优惠活动的商家超过400家,让跑者在赛后能够深度解锁南京,实现“跑一场马,识一座城”。

03与自己对话:每一步奔跑,都是与初心的重逢

今年“南马”共有4名视障人士报名参赛。72岁的视障跑者叶凡浩来自常州,是视障跑者中年龄最大的,也是第一次参加“南马”。他说,“虽然看不清这个世界,但有大伙儿在身边,心是安的。”

根据比赛规则,1位视障跑者参赛,会有1位领跑员在前带路、1位陪跑员通过陪跑绳牵引、1位伴跑员在后方保障安全。一根短短的陪跑绳,连接起4颗跃动的心。

今年“南马”领衔主陪跑名叫蒋任杰,个人最好成绩(即PB)2小时58分。然而,在今年的赛道上,他的任务并非刷新PB,而是帮助来自上海的29岁视障跑者张海宾,规划最佳体能分配。

72岁视障跑者的勇气,陪跑员舍弃PB的奉献,还有更多为热爱、为突破自我而奔跑的大众跑者,每一个身影都在诠释:马拉松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速度,而在于永不言弃的坚韧。

紫色是“南马”的主题色,取自南京之巅——紫金山。在紫韵流淌的赛道上,奔跑也许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起点的憧憬与忐忑、中途的疲惫与坚持、终点的释然与欢呼,42.195公里的每一步,都是对意志的磨砺、对初心的坚守。

当脚步与心跳同频,当汗水浇灌热爱,跑者们在奔跑中遇见更强大、更从容的自己 —— 这也许就是南马赋予大众跑者最珍贵的人生价值:跑过风雨,方能见彩虹;跑过自己,方能见天地。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高菲,殷志辉对此文亦有贡献编辑:张力伟主编:梁娜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潘容】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