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变迁,浓缩一城发展。随着退港还海的实施,延续了几十年的发展故事正被改写。大港启新章,小城换新颜,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中,日照港城奏响了奋进新时代的雄壮序曲
◇让自然山海闹腾起来的同时,日照还在努力打一张更大的牌,即“文化山海”,这座城市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正不遗余力地让日照的不为人所知变得可感可知
◇从地里、海里“种”出一个个产业,农耕文明的厚重坚实、海洋精神的无畏探索,催生出跨越山海的时代弄潮,延续着这片土地的生机勃勃
文 | 郭奔胜 杨守勇 王仁贵 陈浩杰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码头,满载集装箱的船舶驶离港口(2025 年 5 月 20 日摄) 郭绪雷摄 / 本刊从耕海牧渔到向海图强,从以海为家到靠海兴家,日照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城与海、人与海共生共荣的奋斗史。
“经山历海”始终是驱动日照这座城市前行的不竭动力。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莒国的海疆门户,盐业与渔业的兴盛给这里埋下了“以海兴邦”的种子;明清时期,石臼所港不仅是海防重地,也是商船云集的南北漕运重要节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照举全市之力建设日照港,成就了“向海要空间”的壮举,小城大港携手并进、向海高歌。
“经山历海”绝非简单的地理意象,而是日照的基因密码。位于日照市南部的天台山,形成于太古代,迄今已有20多亿年,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发源地”之一。在天台山的岩画里,先民凿刻的太阳纹与山海轮廓重叠,将“经山历海”的敬畏刻入文明基因——这里的太阳祭典已延续千年,渔民出海前祭山拜海的习俗,本质上是对山海馈赠的感恩,也是对“经山历海”生存智慧的传承。
正是这种生存智慧,淬炼出了日照特有的气质。从“临沂地区”析出、升格成为地级市,身上有褪不去的“鲁南色彩”;又因为地处山东半岛根部的黄海之滨,拥有“海洋基因”。这种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让日照山包海容、不断塑形,糅合了进取豪迈与内敛自持。
也因这种城市性格,日照看起来并不突出甚至显示度不高:在山东,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都远超日照。如果放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日照的存在感似乎就更不强了。
但走进日照,会惊叹于这座平凡小城的非凡出处,这里曾是“公元前约35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甚至“亚洲最早的城市”;也会惊叹于这座宝藏小城的文化家底,远古时代的东夷文化、龙山文化、太阳文化在此沉淀流转,“勿忘在莒”的故事源远流长;更会惊叹于这座滨海小城的安适热情,这里的人们不以山海为远,写就一场近悦远来的温暖奔赴。
从历史走来,直面当下,擘画“十五五”及未来发展蓝图,日照的战略是坚定的、清晰的:海洋是日照的舞台,也是未来的答案。
“强港、兴产、活城”——这是日照的战略“棋眼”。在港与城、岸与海、城与乡、现在与未来等关系的处理中,日照正锚定生态向绿、发展向新、产业向蓝、治理向暖,奋笔书写经山历海、向海图强的时代新篇。
海港新章
“十一”期间,2025日照新青年音乐节在海龙湾举办,超过5万歌迷在咸湿海风与炽热音浪中,沉醉于这场跨越昼夜的音乐派对。
音乐之外,大海沙滩、日落日出,亦成为很多年轻人从全国各地奔赴日照的理由。
今年5月,海龙湾完成升级改造并正式开放,这是我国第一个“退港还海”的港口岸线修复整治工程,项目投资6.1亿元,修复岸线1882米,新增优质金沙滩10公里、45.83公顷,一开放即成为广受市民游客欢迎的打卡地。
而在修复改造前,这片金沙滩是山东港口日照港的煤炭作业区。煤炭等货物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不仅影响了港口环境,也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而且由于紧邻滨海旅游景区,港口作业也让城市生态旅游岸线遭受破坏,周边居民临港却难以亲海。
为恢复生态,日照港实施“东煤南移”“南散北集”等工程,将煤炭等大宗散货作业功能逐步调整到距离城区10公里以外的南作业区,同时对腾空的海岸线进行修复再造,这才有昔日的煤堆场重新变回了金沙滩。
日照港因煤而生,日照市因港立市。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在既无老港依托,又无大中城市依靠,基础设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日照举全市之力建设日照港,小城以港兴市的梦想自此启航。
为支持日照港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日照先后制定5版城市总体规划,始终把协调港城关系作为发展主线,3次调整港口规划,港口岸线从9.8公里延长到了29.7公里。
也正是这份倾心支持,日照港用40多年时间,走过了很多港口百年的发展历程,缔造了诸多全球首创。日照港吞吐量2024年突破6亿吨,居沿海港口全国第6位、全球第7位,成为全球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据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高健介绍,日照港铁矿石、大豆、石油焦、木片、原木、焦炭、冶金煤7个货种吞吐量居全国首位。
更好的日照,需要更好的港口。2019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整合优化、烟台港、日照港等沿海港口资源,把“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置于发展定位的首位,这为日照港和日照又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日照市委书记李在武表示,日照港是日照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最重要的发展平台、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全力支持日照港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传统码头成功升级为自动化码头,“从卸船到装车”“从卸车到装船”全流程自动化贯通;打造4D时空智慧堆场,全场景可视化“毫米级”定位管控,生产调度决策“毫秒级”响应……绿色、智慧的日照港,吞吐万汇、奔流不息。
一港变迁,浓缩一城发展。随着退港还海的实施,日照港延续了几十年的发展故事正被改写。大港启新章,小城换新颜,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中,日照港城奏响了奋进新时代的雄壮序曲。
处理城与港的关系,是日照决策者面对的一大课题。在过去,港,决定了城能否站得住、走得快。
一直以来,传统产业特别是临港产业是日照经济发展的基石。作为国家布局的沿海先进钢铁制造基地,这里产能集中度位居全国第4,山钢日照公司和日照钢铁两大龙头企业在这里扎根,生产的高强钢、集装箱板和油罐钢的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首位。
立足小城大港、小城大钢优势,近年来,日照着力放大港口“磁吸效应”,以“前港后厂”模式为核心,以港口为“链”接点,港城联手构建“矿、煤、油、粮、箱”五大合作“主链条”,吸引产业链资源、要素向城市集聚。港口产生的巨大流量,转化为内生经济增量,滋养了日照的临港产业,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石化、粮油、浆纸、现代物流等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日照的临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比重均保持在80%以上。
优势固然突出,短板也很明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人才与城市竞争力亟需提升,等等。如何突破传统港口城市的发展桎梏,年轻的港口城市始终在思索如何以港通海、奔涌向前。
把握以港兴市主基调,日照正全面打开“面朝大海”新格局。依靠港口又跳出港口,背靠大港,转身向海,阔步深蓝。以“强港、兴产、活城”为方向,日照全方位挖掘“海洋基因”,进一步放大“大港效应”,产业强海不断被重新叙事。
“日照三文鱼”的故事,近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这里,三文鱼可以做到全流程养殖——一年四季可以养,从小到大可以养,只有两三厘米长的三文鱼幼苗养在岸上的工厂化车间里,成品鱼则养在有黄海冷水团的深海网箱里,通过日照独有的水环境、独创的“陆基—近海—深远海冷水团”陆海接力养殖新模式,三文鱼养殖在这里告别了靠天吃饭。
日照还打造了三文鱼全产业链——苗种、装备、饲料、冷链物流、水产加工等环节日照一应俱全,从岸上“一粒卵”育苗、养殖,到深海中“一条鱼”捕捞、运输,再到成为人们的“餐桌美味”,通过港口带来的物流优势,日照三文鱼走上市场不仅更快捷,还更具性价比。
三文鱼激发了日照海洋渔业的新活力。日照提出,努力将三文鱼打造成支柱产业。按照规划,到2030年,日照三文鱼养殖规模有望达10万吨,产业链集群收益将突破千亿元大关。三文鱼也成为日照城市的新名片,“到日照吃三文鱼”也成为到日照旅游的新表达。
聚焦高质量发展,日照市市长王新生表示,日照要充分挖掘交通区位、临港物流、要素成本、经济腹地、产业基础等优势,加强存量资源盘活和高效利用,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招引优质项目,持续提升汽车、浆纸、海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竞争力。pagebreak
在山东省日照市市直机关幼儿园,老师在陪伴孩子们滑滑梯 (2025 年 2 月 20 日摄) 郭绪雷摄 / 本刊海阔潮生
曾经,“来看海”就是日照旅游的直白邀约。但这对于诸多滨海城市来说并不是独特的优势。大家都有一片海,日照如何更出彩?
日照将答案写进人心。随着海龙湾的重生,走在阳光海岸绿道上,会发现这里已然是一个海上景观群,灯塔风景区、万平口、海龙湾几个景区一路相连,从高处看,就像是一条“绿丝带”蜿蜒在碧海之畔。
解析开来,日照的答案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此海才是海”。蓝天、碧海、金沙滩,当迎着清爽海风,看水天一色,拥一湾碧波,游客对日照的海之美才会有切身感受。“这里的沙滩比夏威夷的好,尤其是空气非常新鲜。”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照老乡丁肇中曾这样夸家乡。
为让金沙滩更有显示度,也更具含金量,日照将黄海岸线全部打通,28公里的阳光海岸绿道,衔接32公里的山海风情绿道,串珠成线,山海联动,让山海之旅更有看头。
第二个关键词是“海不只是海”。以日照主城区东港为例,一直以来,“山海风光”是东港区的招牌,为了让八方来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东港区以推进绿道建设为抓手,致力于打造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情景体验式复合绿廊,在喧嚣的海岸线上,加强对露营、骑行、赶海、音乐派对等新兴业态的培育,让游客从看景变“入景”,山海之旅更有玩头。
“如今的日照,生态与人文交织、自然与城市共融,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生态‘红利’人人共享。日照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李在武说。
因海阔,向“潮”生。日照重塑“靠海吃海”新思维,从“项目驱动”转向“体系构建”,从“流量扩张”转向“价值提升”,为文旅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打造姜子牙主题沉浸式演艺《东海上人姜子牙》、建设“木育森林”主题乐园、推出如意桥等网红打卡点……仅是今年,日照就上马了32个重点文旅项目,着力构建高端文旅供给体系,文旅活力不断迸发:今年4月份启动开业预售的开元森泊酒店,创下1分钟内销售额突破206万元的销售纪录;温德姆酒店试营业不足半个月客房入住率就达60%……
日照的智慧,还在于懂得用年轻人的思维重组山海,与年轻人梦想共创,乡村旅游的破局即是如此。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以云过山丘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闫早宁等为代表的民宿经营者,离海不弃海,共同推动当地民宿经济风生水起,“海民宿”“山民宿”“茶民宿”等主题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让渔船、老屋、小院这些闲置资源焕发了新生,“民宿+农事体验”“民宿+赶海拾贝”“民宿+非遗”等多元体验,更是吸引了游客变“留客”。
面对民宿经济带来的活力,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申淑清明确表示,要充分认识推进旅游民宿集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推动民宿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加快推动旅游民宿做大做强。
让自然山海闹腾起来的同时,日照还在努力打一张更大的牌,即“文化山海”,这座城市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正不遗余力地让日照的不为人所知变得可感可知。
走进日照博物馆,很多游客都会被一座高柄杯深深震撼——它只有22克,最薄处的口沿仅有0.2~0.3毫米,两页纸的厚度。
日照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守英介绍,这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的黑陶,命名为蛋壳黑陶高柄杯,造型简洁明畅,细薄的陶壁,精巧的镂孔,高耸的柄身,透露着神秘的美感。这只花了1.2元钱征集来的文物,却是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
先民们的智慧和情感,不仅体现在他们熟练地掌握了陶土的配方和烧制温度上,还体现在器物表面进行的精细装饰和造型加工上。这只4500多年前的黑陶杯,足以证明日照这一城市的来路不凡。
走进两城镇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现场,看得见的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看不见的是足下的千年古城。该遗址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是目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时期超大的中心聚落。1983年出版的《世界史便览》称其为“公元前约35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顺着历史的纹理,可以触摸这片土地的灿烂文明。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酿酒制陶、玉石器制造、金属冶炼等,日照都曾走在全国前列。
当地文物部门人士介绍,两城镇遗址出土的稻、粟、黍、小麦四种栽培作物遗存,以及贝丘遗迹中大量的牡蛎壳、海螺壳堆积,揭示了4500年前东夷先民陆海兼作的生产模式,而这种生产模式也塑造了日照文化中海洋精神与农耕品格的兼而有之。
祖祖辈辈靠海吃海,善于风里寻宝、浪里拾贝,洗脚上岸后,带着一股闯劲与韧劲的日照人,“更能折腾事儿”。
日照绿茶的诞生和发展,就颇具传奇色彩。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日照成为“南茶北引”的实验地,历经12年摸索,在克服了干旱、冻害等难题后,终于在北纬35度的海岸线上成功实现“南茶北引”。经过70年努力,从试种的8亩7分地起步,如今日照绿茶种植面积超30万亩,成为中国纬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也是世界茶学家公认的三大海岸绿茶城市之一。
“日照绿茶以其叶片厚实、香气高雅、耐泡性强和滋味浓郁著称。”日照青出于岚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耀介绍,就在前不久,该公司与小罐茶达成委托生产协议,标志着日照绿茶正式成为小罐茶品牌的茶叶原材料,进一步打响了日照绿茶的品牌度。
不止绿茶,蓝莓、海马、三文鱼……以“无中生有”的方式,勇者乐海的日照人,从地里、海里“种”出一个个产业,农耕文明的厚重坚实、海洋精神的无畏探索,催生出跨越山海的时代弄潮,延续着这片土地的生机勃勃。pagebreak
山东日照张北湾阳光海岸绿道及海湾景色(2025 年 10 月 22 日摄) 郭绪雷摄 / 本刊共赴山海
对一座城市的向往与记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风味。海鲜,是日照这座城最地道的风物。从浪尖到舌尖,那直抵人心的鲜味,正是城市最诱人的名片。
外地人到日照,会被当地朋友以一碗海沙子面招待。虽不比海参鲍鱼上得了台面,但在日照人眼里,一碗鲜美的海沙子面才是真正地道的日照味。看似寻常的一碗面其实才是日照人的心头好。
日照的早晚,都是大海的馈赠。进入9月,日照迎来开海季,清晨的码头,海鲜摊前就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刻,夜捕归来的渔船陆续归航,各种叫得上来叫不上来的鱼、虾、蟹及各种五花八门的贝类被一筐筐搬运上岸,早起的日照人,来这里采集最新鲜的海货。
走进东夷小镇的夜市,会被这里的香气馋出口水,刚出炉的海沙子面,汤色清亮,鲜香味美;刚出锅的海鲜煎包冒着热气,烤鱿鱼在炭火上滋滋作响,最接地气的烟火滋味,让每一个来这里寻鲜的人都不虚此行。
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是每一个城市最动人的风景。会吃、爱吃的日照人,似乎永远奔跑在追“鲜”的路上,始终用“鲜”润泽这个城市。石斑鱼、拟穴青蟹等南方养殖品种,三倍体牡蛎、日本对虾等高价值品种,都先后在日照落地生根。
东港区区长闫伟说,摆脱对渔业养殖、捕捞等传统产业的依赖,东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以项目建设带动现代渔业养殖业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保障安全放心的海货源源不断供应市场。
超越口腹之享,日照以海鲜为语言,让游客与城市、与风土深层对话,也得以让日照故事更加生动地走进人心。
看海,是许多内陆人心底的热望。海是辽阔蔚蓝的,是深邃神秘的,更是幸福珍贵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很多人的梦想。绿道起笔,勾连出不一样的城市生活,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牵着民生福祉,山海与烟火在这里共同升华。
“骑行已经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家住东港的骑行爱好者赵爱琴说,骑行不仅欣赏美景,还能锻炼身体,在阳光海岸绿道骑行是她每天的幸福时刻。
“看了一眼,就爱上了一座城。”东港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慧说,第一次来日照就被日照的环境深深吸引,大学毕业后就投奔了日照,一晃20多年过去,留之愈久,爱之愈深。
“东港既是家乡,也是福地。”聚塑云公司董事长邢茂伟说,4年前结束了在浙江的创业,将公司搬回了东港老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如今聚塑云正迅速成长为国内塑化产业数字化服务领域的头部平台。
“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日照”,正是日照倾力打造的城市品牌。近年来,日照全力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服务向民生覆盖、资源向民生倾斜,“为幸福而奋斗”,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景;“用奋斗创造幸福”,已成为日照这座城市的价值追求。
民生为先,让幸福被看见。从人均4.78平方米的体育场地位居全国前列,到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从将全市288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到为老年人构建“生活照料+医疗服务+中医药保健+中医养生”四位一体的新型健康养老服务……
日照坚持以财政支出80%以上占比的民生支出,把为民办实事实现制度化,从教育到养老,从出行到安居,从医疗到社保,一点一滴、一笔一划绘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美好生活。
作为主城区的东港,2024年首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区”。东港区更是以“绣花功夫”雕琢民生细节,用一项项“可见可感”的民生成果,勾勒出“幸福东港”的生动图景。
围绕“老有所养”,实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100%,创建为国家健康促进区;围绕“弱有所扶”,重点提高了九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持续推动城乡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围绕“幼有所育”和“学有所教”,近五年投资80余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5所,满足了群众“家门口就是好学校”的愿望与需求……
东港区委书记何文说:“东港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民生项目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如今,生活在东港就是幸福成为广大群众的切身感受。”
人海和谐,富美与共。小城日照,鹄志远航。
(《瞭望》2025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