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期间,浙南泰顺畲乡人民曾经救助过一位美国飞行员,以这段真实历史为蓝本,浙江音乐学院与中共泰顺县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原创音乐剧《有凤来仪》14日至15日在杭州首演。

《有凤来仪》运用了1944年与2025年双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将畲族文化传统、抗战历史记忆、英士大学办学史与浙南山乡独特风貌融入叙事,还深度融合了畲族文化元素。例如,剧中畲族少女蓝翠翠的唱腔保留了畲族山歌特有的颤音节奏,村民的集体舞蹈复刻畲族“踏步摆腰”的传统动作,畲族“凤凰图腾”的文化意象更贯穿全剧。这些文化符号的巧妙运用,使整部作品既扎根传统,又具有国际化的艺术表达。
这部音乐剧也是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校地共建”的重要文化成果。2024年5月,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浙江音乐学院教师吴涤来到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发掘了当地的畲族文化特别是畲族音乐文化,由此萌发了创作一部音乐剧的创意。在吴涤牵头下,浙音师生深入畲乡采风10余次,该剧编剧、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主任蒋巍说:“我们只有真正站在泰顺的土地上,聆听老人们的讲述,看到那些带着历史痕迹的实物,才能真正读懂那个年代青年‘救亡图存’的热血担当。”

《有凤来仪》的创排工作历时半年,主要角色均由浙音音乐剧专业的青年学生担任。他们在角色塑造中提升表演水平、深化对历史的理解,还有不少人开始致力于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该剧总导演、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教师彭卡达说:“舞台是青春最生动的课堂。看着同学们站上舞台、演绎这段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远比任何理论讲解都来得深刻、来得动人。”(照片由浙江音乐学院提供。)(记者 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