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全运赛场,正变得更年轻。本届全运会在不少项目上,增设或细化了青年组的比赛。比如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昨晚进行的男排U18组别半决赛,无论场上打球的队员,还是场下观赏的球迷,均是年轻的身影,让人感受到蓬勃的朝气。

这样的改变,首先源自人才培养的战略考虑。以男排为例,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实施改革,将全运会男排青年组比赛细分为U20和U18两个组别,以便更精准地评估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地方梯队的青训水平和人才储备。借助这样的平台,像浙江U18队主攻余翔等运动员,更快地冒出来。这批新锐,将成为2032年奥运会,甚至2028年奥运会备战周期内,中国男排重点培养的对象。
其次,是鼓励多元化的成才路径。过去,全运会网球团体项目一直是成年运动员参赛,而十五运不仅改为青年组,并分设男子团体和女子团体,而且要求担任第二单打的运动员须在2008年至2011年之间出生。网球项目的职业化程度高,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全运会的设项改革,目的就是要将以往多投入专业队的理念,转向青少年和职业球员的培养,因为它们都是中国网球核心力量的培养路径。为此,在全运会赛场上,我们不仅见到商竣程、周意这些已在职业赛场成名的选手,也熟悉了更多年轻的小将。

过去这一周,一些不满18岁的运动员首登全运会舞台,便带来惊喜。“小孩姐”于子迪打破女子200米混合泳亚洲纪录,17岁的徐墨菲成为上海赢得马术盛装舞步团体冠军的核心力量……惊喜背后,彰显的正是全运会巨大的引领作用。如果说奥运会的门槛太高太远,那么向青少年运动员敞开大门的全运会,搭起扶梯,托举他们一步步向着梦想靠近。昨晚男排U18半决赛后,上海队的小伙子更加明确了做职业运动员的想法。在全运会摘下速度攀岩金牌的赵一程,下定了想去奥运会一展身手的决心。
全运会不只是各省市专业队参加的运动会,秉持“全运育人才”的宗旨,四年一届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同样是青训和社会化办训成果交流、展示的平台。圣火不息,引领不止。全运会不仅检验全国体育的专业力量,更在促进全民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氛围的营造。当更多优秀的青少年选手被发现,受鼓励,迈向更高的运动殿堂,全运会便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了持久动能。
原标题:《全运·场外音|为什么全运会要让更多青少年登上舞台》
栏目编辑:沈毓烨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