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艾溪湖湿地公园,晨练市民的脚步声与林间鸟鸣交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老人有序接受健康检查;乡村颐养之家内,老人们围坐闲聊,欢声笑语回荡……如今的南昌高新区,“宜居”二字已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触手可及的温度。
近年来,南昌高新区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公共服务优化、乡村振兴提速、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焕新等为抓手,推动民生保障从“有保障”向“高品质”跨越,让49万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在“家门口”实现稳步升级。
民生基石筑牢
托起“一老一小”稳稳幸福
教育是民生之基,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是无数家长的期盼。
“以前为了让孩子上名校,总去老城区就读,现在‘家门口’的学校就有名师上课,再也不用担心了。”家住南昌高新区艾溪湖周边的家长熊思敏,看着孩子在南昌二中高新校区就读后学业上的进步,满脸欣慰。作为南昌高新区第五教育集团的“领头羊”,该校实施“同步备课、同步教研、同步检测”,6年就从新校成长为家长口中的“放心校”。
这一成效得益于南昌高新区推进教育均衡的“集团化办学”策略。目前,全区已组建六大教育集团,将南昌二中、江西师大附中、南昌三中、南师附小等名校资源“打包”辐射,通过“名校+新校”“强校+弱校”模式,构建起“理念共享、师资共育、质量共提”的发展共同体,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
医疗服务的便利化,同样让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以前做个体检要去市区大医院排队,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做,结果出来后还有医生专门分析讲解,太方便了。”昌东镇居民王女士刚做完血压、血糖检测,拿着详细的健康建议,连连称赞。
如今,南昌高新区已构建起“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中坚、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为网底、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打造“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数据显示,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8家,包括三级综合性医院1家、二级专科医院1家、一级医院3家,开放病床122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76人。
更令人期待的是,南昌高新区两大重点医疗项目正在加速建设,将进一步填补区域优质医疗资源空白。南昌市中心医院瑶湖分院位于麻丘镇,设置床位1330张;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作为江西省唯一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床位1000张,将于今年12月26日开业接诊。届时,全区病床将达3555张,每千人口床位数提升至7.4张,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趋均衡。
养老服务则让老年群体安享“夕阳红”。“每天在幸福食堂吃热乎饭,下午和老伙计们下棋、看书,日子过得真幸福。”在南昌高新区万科南社区嵌入式养老院,78岁的李爷爷笑着说。近年来,南昌高新区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目标,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贴心、专业的养老服务,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群体安享幸福晚年。
南昌高新区布局5家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提供554张养老床位,目前已入住246位老人,其中,包含23名特困供养对象。全区建成28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家农村颐养之家及3家“一老一小”幸福院。针对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南昌高新区重点推进助餐服务体系建设,打造6家幸福食堂和15家城市老年人助餐点,通过集中烹饪、定点配送,日均服务超300人次,解决独居、空巢老人就餐难题。
“接下来,我们要给养老机构装上‘智慧大脑’。”南昌高新区社发局负责人介绍,将为现有养老机构配套智慧养老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扩大助餐、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覆盖面。推进“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新打造南塘村幸福食堂,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民生保障更有力度。
乡村振兴提速
打造和美乡村样板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路修好了,游客多了,我就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昌东镇下尾万家自然村村民万兴民,看着自家小院里满座的游客,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今依托南昌港万家码头优势,构建起“一尾鱼、一辆车、一畦菜、一棵树”四大创收板块——水产养殖提供新鲜食材,配套服务对接周边产业园区,特色种植培育优质果蔬,休闲采摘吸引市民游客,成了乡村振兴的“明星村”。 2022年以来,南昌高新区以实施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为主抓手,完成3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共同富裕样板村改造,以赣江尾闾(环鄱阳湖)、昌景黄铁路、鲤鱼洲大道三大轴线为骨架,将2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共同富裕样板村点位串联成线,逐步拓展全域覆盖,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振兴格局。18.5公里农村道路升级和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农村道路“白改黑”覆盖率持续提升,9.7公里临水护栏筑牢安全防线,“四好农村路”已成为连接城乡的“幸福通道”,让乡村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村民增收的关键。鲤鱼洲管理处的395亩橘子采摘园,是远近闻名的“生态银行”。这里种植着特早橘、南丰蜜桔、脐橙等多个品种,每年9月底至12月底,游客接踵而至,不仅带火了采摘经济,更让村民的土蜂蜜、菜籽油等特产有了销路。
在推动产业振兴的同时,南昌高新区也同步推进生态宜居与文明乡风建设。在山湖村,“文明清洁家庭”“十佳婆媳”评选成了村民关注的大事。今年5月,山湖村、新龙村还一同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新风正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民生短板也在逐一补齐。针对农村“问题厕所”,高新区制定专项摸排方案,将“改厕工程”列入政府投资项目,对新建房屋同步规范改厕流程;新龙村将闲置小学改造成“一老一小”幸福院,1790平方米的空间里,老人有就餐区,孩子有课后托管室、图书角,惠及周边300余名老幼群体。如今,高新区48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1.95亿元,14个村收入超500万元,所有村均突破30万元,实现“产业有活力、乡村有颜值、村民有笑脸”。
基础设施完善
精绣“品质城市”方寸之美
“这下好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操心我们老两口的吃饭问题啦!”近日,南塘比邻广场幸福食堂在大家热切期盼中温暖开业,整洁明亮的餐厅里,顿时坐满了闻讯而来的客人。该食堂主打“实惠”与“用心”,菜品每日轮换,保证营养均衡、口味丰富。
近年来,南昌高新区持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不断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目前,南昌高新招商集团打造了“国营高新包子铺”“高新食堂”“国营高新咖啡馆”等18个市场化餐饮项目,不断推动品质消费和便民服务进入园区、社区、公园等多元场景,持续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选择。
“以前地铁口电动车乱停,走路都要绕着走,现在有了专门的停车场,既整齐又安全。”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的上班族吴先生,对南昌高新区新建的嵌入式非机动车停车场赞不绝口。此前,地铁口、写字楼周边“没处停、乱停放”问题突出,南昌高新区建管局工作人员实地摸排后,利用绿化带与建筑之间的闲置边角地,建成云中城西侧、奥体中心西南角等4个停车场,可容纳约1000辆非机动车,彻底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客厅”,其管理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市民的休闲体验。如今,艾溪湖公园、鱼尾洲公园、南塘湖公园及口袋公园等“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已成为南昌高新区的新亮点——水泥路面被打磨得平整防滑,保洁人员采用“人机循环+巡回动态”保洁法,达到“四无、三洁、二见、一现”的标准。同时,艾溪湖湿地公园、瑶湖郊野森林公园等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允许露营、举办文化活动,周末的公园内,帐篷点点、笑声阵阵,成了市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小家”,社区建设的升级同样关乎民生福祉。位于科鼎二路与创新二路交叉口的高新区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正拔地而起,占地7.7亩,服务半径覆盖周边14个小区、近4万居民。场馆采用“馆在园中、园融于民”的开放式设计,室内“一篮四羽”、室外“两篮一匹克”,并同步配建环形慢步道、夜景灯光与共享停车场,建成后年均可服务群众超15万人次,真正实现“推门可享、举步可就”的“10分钟健身圈”,让运动成为高新居民家门口的新日常。
艾溪湖管理处溪湖北社区创新“社区主力、物业给力、单位助力、居民合力”的“四力”模式,通过“育民、乐民、为民、帮民、便民”工程,构建起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今年5月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湿地公园完整社区试点利用周边健康步道、童书馆、红色驿站等资源,让居民享受“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氛围。
生态环境焕新
绘就诗意栖居画卷
初冬的鱼尾洲公园,鹤舞天桥、鹭鸣林间,市民或骑行绿道、或露营草坪、或凭栏观景,尽享自然之美。这片曾遍布粉煤灰的荒芜之地,如今不仅摘得国际景观设计界“奥斯卡”ASLA年度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更成为串联起城市生态脉络的核心节点。
新建成的尾水湿地沿赣江绵延3公里,70万平方米的生态空间将公园向北扩展1.2倍,与赣江绿岸构成整体性生态景观系统,日均净化尾水超60万吨的“自然净水器”,让昔日污水沟变身清水廊。
置身于尾水湿地,经微地形改造而成的缓坡丘陵绿草如茵,堆坡在房车营地处达到了14.5米高,视野开阔。这些绿化堆坡和生态景观岛的堆筑也都是就地取材,通过粉煤灰与黏土合成透气性土壤完成地形堆坡约220亩,覆土绿化种植约410亩,2.5万立方米的坑塘淤泥经处理后成为植物栽种的基肥,实现了土壤改良和可持续利用。
作为江西省首批国家级绿色园区之一,南昌高新区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2024年,南昌高新区GDP达1063亿元,与此同时,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5.4%。
“我们要让‘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贯穿始终,让更多‘城中弃地’变成‘城市绿洲’。”南昌高新区建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让绿色成为宜居高新的“底色”,让更多居民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洪观新闻记者 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