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一步赶不上,步步跟不上”“有了小‘帽子’还要争取大‘帽子’”……针对科研领域“逐帽”之风盛行的状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多项治理举措,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为“帽子热”降温。但“唯帽子”倾向仍难完全消除,坚决遏制科研“逐帽”风,仍需破立并举、综合施策。
“帽子”指的是优秀人才获得的表彰项目和荣誉称号,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创新、支持高层次人才发展。从“帽子”的作用看,多数“帽子”项目直接与科研经费、薪酬、住房、职称等挂钩,成为高校与科研机构“抢人”和评级的核心指标。从现行评价体系来看,通过“帽子”识别优秀人才,相对来说更容易被量化、可操作。从科研资源分配角度来看,科研经费总量虽在增长,但相对固定的“帽子”数量无法与不断壮大的科研人才队伍匹配,加剧了竞争白热化、内卷化。“帽子”光环的过度放大,加剧了科研人员的内卷压力和焦虑,科研时间被大量消耗于争头衔,一些研究人员甚至为了“帽子”而从事研究。长此以往,不利于解决我国科研领域“卡脖子”问题。需加大力度刹住“逐帽”之风。
一方面,要打破“帽子—资源”的刚性绑定。要严格控制“帽子”数量,通过调整项目名称和去标签化等方法,淡化“帽子”色彩。对“帽子”持有者与“无帽”学者的竞争设置平等门槛,提高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事业费比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科研,优化青年科研人员支持机制,从而减少资源分配的两极化。
另一方面,要建立更科学、有侧重的综合评价体系。强调成果质量、原创性和实际贡献,针对不同岗位和学科特点,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领域分别设置评价标准,根据青年学者、骨干力量、领军人才分层次设计成长路径,依据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分阶段制定目标,及时清理“失效帽子”,防止“一帽永逸”。
同时,社会上也应形成给“帽子”降温的氛围,当“帽子”不再是获取资源、待遇、地位的通行证时,科研人员才能真正获得松绑,甘坐冷板凳潜心研究,进而形成健康的科研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