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推动城市与“新市民”双向奔赴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李先昭 张晓蕊

“刚送完三单,进来喝口热水、歇两分钟,感觉又能满血出发了!”初冬的午后,丰县莱商银行暖新驿站里,外卖骑手谢师傅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翻看着驿站“微书房”里的书籍,脸上满是惬意。这个配备饮水、热饭、充电、应急物资的“温馨港湾”,是丰县关爱新就业群体的可感可知的载体。

今年以来,丰县以“心贴新问需、心暖新服务、心同新向党”的“三心”工作法为核心,通过织密组织网络、做实暖心服务、激活治理动能,让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变成主动参与城市治理的“守护者”,走出一条城市与“新市民”双向奔赴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织密“连心网”:

从“满天星”到“一盘棋”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单打独斗的‘漂泊者’,现在找到了组织,心里踏实多了!”美团外卖骑手张师傅的感慨,道出不少新就业群体的心声。

新就业群体党员分散、流动性大,对此,丰县建立流动党员报到机制,让新就业群体党员都能找到组织,让分散的“满天星”聚成“一盘棋”。

在丰县吾悦广场,商圈党支部的成立让辖区内的平台企业党员有了“主心骨”;在镇街社区,暖新驿站成了流动党员的“临时之家”。丰县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将新就业群体党员全部纳入组织管理。“我们登记了新入职员工的政治面貌,鼓励大家亮明身份、发挥先锋作用。”丰县美团外卖站点负责人李经理介绍,企业里的党员骑手不仅自己干劲足,还带动身边同事参与公益服务。

针对平台企业特点,丰县推行党建指导员、助企联络员“双员”制度,规范组织生活、丰富活动形式,今年开展各类关爱活动20余次,让每一位“新市民”都能被组织看见、被集体温暖。

架起“暖心桥”:

从“跑街人”到“自家人”

“孩子放学后有人管,我们跑单才没有后顾之忧!”快递员王师傅提起丰县的“四点半课堂”,言语间满是感激。丰县精准对接需求,把服务做到“新市民”的心坎上。

丰县目前已建设44个暖新驿站,形成覆盖全域的服务网络,让户外工作者“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脚、手机能充电”。中阳里街道汇丰社区的驿站里,空调、桌椅、微波炉一应俱全,外卖员小李笑着说:“以前雨雪天只能在路边硬扛,现在这里就是我们的‘避风港’,还能免费上网、加热饭菜,太贴心了!”

除了基础补给,丰县还聚焦多元需求:每月的“帮办服务日”,提供健康科普、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每周的“固定值日”,志愿者面对面解答社保、医保等政策;全年开展健康义诊、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16次。驿站“微心愿”墙上的100余条意见建议全部办结,让“新市民”的每一个心愿都能落地有声。

激活“新力量”:

从“旁观者”到“守护者”

“发现路边井盖破损,已经拍照片发到‘凤城前哨’微信群了!”美团骑手孙国洋熟练地完成上报。他因多次反馈安全隐患、清理挡路树枝,三次收到县里的奖励证书。

在丰县,像孙国洋这样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外卖员,如今有了新身份——城市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他们通过“凤城前哨”微信群,及时上报城市治理中的各类问题,成为这座城市温馨的“守护者”。

丰县创新“前哨+”模式,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十几个“凤城前哨”微信群覆盖全县城区。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累计排查风险隐患、治安线索2400余条。30名外卖骑手化身“食安啄木鸟”,取餐送餐的同时,监督餐饮商家卫生。

“我的城,我来守护!”这是丰县新就业群体的共同心声。为激发参与热情,丰县建立“积分兑换”制度,参与治理就可兑换生活物资;联合见义勇为基金会,对提供有效线索的及时奖励,让“新市民”的贡献被看见、被尊重。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