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的牛奶:“90后”送奶员李英的使命必达


开篇语

当城市的喧嚣在白日燃尽,沉入午夜,另一幅我们未曾细览的生活图景,正于寂静中徐徐展开。这里有守夜人,有早行人,有在万家安眠时为了黎明第一缕光亮而开始忙碌的孤勇者。他们是我们熟悉的城市里“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故事,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另一种心跳与脉搏。

从今天起,本报与《观青海》全媒体矩阵共同推出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这些深夜与凌晨的劳动者。我们试图叩开夜色的大门,记录下那些被路灯拉长的身影,聆听那些隐匿在寂静中的脚步声与呼吸声。他们是保障城市清晨第一口新鲜的送奶工,是清扫昨日尘埃的环卫者,是守护生命通道的急诊医护,是调度城市物资的物流人……(记者 张艳艳)

夜色如墨,整座城市沉入最深的睡眠。11月5日凌晨一点,记者跟随李英的脚步,走进了西宁寂静的冬夜。当大多数同龄人或许还在刷着手机、或是刚刚结束夜生活进入梦乡时,这位1991年出生的送奶工的闹钟准时响起。她轻手轻脚地起身,套上厚厚的棉衣,推开门,我们一同扎进了西宁冬夜凛冽的寒风里。她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时代不管怎么变,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最重要的。”这是李英在前往奶厂的路上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寒风中,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而她的交流方式,特殊且沉默——是在千家万户的门前,放下一瓶瓶温润的鲜奶。

前往取货点的路上,路灯将她孤单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记者跟随着她的脚步,感受着这座沉睡城市的寂静。作为西宁市40多名送奶工中年轻的一员,她连接着市区“千家万户”的清晨第一口新鲜。凌晨一点半,在取货点已有同事在忙碌的装货,寂静的夜中只有清点瓶罐的细微碰撞声。记者看到,李英和工友们按照手中的订单,熟练地分拣着牛奶和酸奶。

“对,保质期很短,就只有两天的时间。”她一边清点,一边向记者解释道。手中的鲜奶,与其说是商品,更像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一份关于“当天”和“新鲜”的承诺,必须在黎明前送达。

凌晨两点,分装完毕。记者的跟随记录也正式开始。李英的电动车被白色的奶瓶填满,变成了一座移动的“营养堡垒”。真正的征程,此刻才正式开始。

寒风中,年轻的守望者

初冬的西宁寒气逼人。街道空旷得能听见电动车轮碾过路面的声音。记者跟随李英穿梭在熟悉的小区与楼宇之间。她熟知哪条路能节省一分钟,哪一栋楼的声控灯不太灵敏。第一个送达点是盛华景苑小区,这里都是多层住宅,没有电梯。记者看着她提着奶箱,在昏暗的楼道里一步步向上攀登,脚步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这份在许多人看来辛苦而传统的职业,李英一干就是快五年。近两千个凌晨,风雨无阻。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时,她朴实的言语中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还是想在咱们西宁发展下去,想在这里有个家。”但在景岳公寓送奶的间隙,她对记者说出了对这份工作更深刻的领悟。

“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收获就是,”李英停下脚步,认真地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无论何种职业,只要脚踏实地,坚持,就能有所收获。”在这个追求“快”和“速成”的时代,这位1991年姑娘的选择与信念,显得如此珍贵。她的“收获”,不仅是生活的保障,更是一种内心的踏实与丰盈,是来自无数个家庭门后的那份无声的信任。

记者注意到,她的“不易”,藏在被冻得通红的指尖上,藏在爬楼时酸胀的膝盖里。但当她谈起自己的职业感悟时,脸上看不到丝毫疲惫,只有一种清澈的笃定。

门前的温柔与时代的默契

来到碧桂园小区时,李英的脚步明显轻快了许多。“这里有电梯,”她笑着对记者说,眼角弯成了月牙,“这是我今天最喜欢送的小区。”与之前爬楼时的沉重步伐形成鲜明对比,此刻的她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电梯平稳上升,她靠在轿厢里,轻轻舒展了一下因持续爬楼而酸胀的双腿。

对她服务的所有顾客,只要订奶,李英就会免费送一个奶箱子。这个小小的箱子,成了她与顾客之间无言的纽带。在碧桂园的楼道里,她小心地将牛奶、酸奶放入箱中,动作轻柔得像是怕惊扰了居民的睡眠。

“顾客早上睡醒了,门一打开就能取上喝了。”说到这里,她的笑容又深了几分。此时已是凌晨三点多,她的笑容在楼道温暖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明亮。她送出的不仅是牛奶,更是一份便捷、一份安心。这份工作,在白日里是“推广”,在黑夜里是“送达”。记者跟随她的脚步,看着她用双脚丈量着城市的睡眠,用双手传递着最简单的关怀。

天光微亮时,收获与启程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晨跑的人开始出现在街道上,李英车上的奶瓶也渐渐见了底。她送完了最后一户,调转车头,准备回家。此时,城市正在苏醒,而她已经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

回程的路上,晨光初现,照在她略显疲惫却满足的脸上。李英,这位1991年的送奶工,用她独特的“交流”方式,不仅送达了新鲜,更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收获,往往源于最朴实的坚守。(记者 张艳艳)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