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彦谏议坊” 社稷之臣的历史丰碑


(来源:邯郸晚报)

□张书田

在我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谏官是中国古代专司的官职,亦称社稷之臣,其制度可追溯至周代“保氏”。秦置谏大夫,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武则天增设从七品上的补阙和从八品上的拾遗。宋代设谏院并形成"台谏合一"机制,元丰改制后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

朝廷中的谏官主要职责是直言规劝君主,防止决策失误,监督政策执行,纠正朝政弊端。同时对国家法令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促进政治清明。‌‌明代六科设给事中行使类似职能。

坐落在邯郸市串城街庙道口的“张国彦谏议坊”,为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由穆宗朱载坖皇帝恩准,为表彰时任兵科给事中张国彦功绩而建造的石质牌坊,巍峨壮阔,镂冰琢雪‌,承载着一代谏臣忠君报国、刚直不阿的铮铮往事。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中,谏议坊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对言官功绩的表彰与弘扬。张国彦,这位名垂千古的明朝谏臣,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敢于直言的精神,成为了历史的标志性人物。

隆庆三年(1569)以后,张国彦先后任兵科给事中,吏部都给事中,礼科给事中等职,是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员的言官。当年宣化、大同等地的夷虏聚乱内讧,朝野震动。当政大臣高拱(对张国彦有荐举之恩)力持议和,唯有给事中张国彦力排众议,敢于慷慨直谏,极言和议之不可取,并以《筹边八虑疏》上奏。

张国彦不畏权贵、不顾情面,在朝中名声大噪,其忠心为国,颇有政声,仕途青云,被皇上越级提升为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此后张国彦先后在山西、浙江、陕西、江西、顺天府担任要职,功绩卓著,誉满朝野。一路升迁为户部侍郎、兵部尚书,后改任刑部尚书,封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一代明朝重臣为国为民,忠胆谏言,无私无畏,日月可鉴。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张氏望族位于串城街南北的九道旌表牌坊,虽已湮没在历史洪流之中荡然无存,但它却深深留在老一辈邯郸人民的记忆中,永远挥之不去。可喜的是2020年在修缮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中,出土了“张国彦谏议坊”基址和牌坊部分青石构件,有幸还原了大明王朝那段风云历史,并确定了谏议坊基址的位置。

“张国彦谏议坊”的故事,是一段历史,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忠君为国,刚直不阿,清正廉明之精神风范,令后世高山仰止。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暂时停下脚步,回望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每一次探访这座谏议坊遗迹,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深入灵魂的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揭开“张国彦谏议坊”的面纱,体会历史的深刻和文化的博大。

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邯郸市人民政府将“张国彦谏议坊”列为第三批历史建筑,并公布挂牌保护。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恩褒三世坊”部分青石构件,现亦在旧址旁陈列展出,供世人瞻仰。目前,国家文物档案信息表明,明朝皇家敕造的“谏议坊”,全国共有两处。一处是邯郸的“张国彦谏议坊”,另一处是宁波余姚市的“史立模谏议坊”。社稷之臣为后世留下的历史丰碑,大江南北遥相呼应,共同折射出当年谏官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在当今社会对弘扬廉政之风,营造官德正气,仍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