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宁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市场设计奠基人埃尔文・E・罗斯(Alvin E . Rose)在其著作《匹配》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匹配作为一种机制设计,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一些公共政策和筛选机制中,书中列举了升学、医疗、择业等领域的例子。
罗斯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市场设计理论的奠基人,2012年,罗斯与经济学家罗伊德・沙普利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其“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的杰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高度评价其理论找到了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实用方案。可见,罗斯教授不仅在博弈论、市场设计和实验经济学领域研究颇深,且能够将相关学术理论转化为解决公共政策领域现实挑战的解决方案,经世致用,非常难得。
罗斯在大学学的是运筹学,他将抽象的博弈论与稳定配置理论转化为解决教育、医疗等领域资源分配难题的实用方案,大大推动了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这本书指出,市场价格决定分配这一基本逻辑也有“失灵”的时候,这颠覆了人们固有的“市场价格决定分配”的认知。现实中诸多关键资源的分配并非由价格主导,比如教育、医疗(肾脏移植)、求偶,等等。有的匹配与金钱无关,稀缺资源必须通过某种匹配机制来进行分配。
罗斯认为,过去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多放在商品市场及其定价机制上,对匹配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通常,匹配需要一个结构化的环境,通过一些申请和筛选过程,使各方意愿和选择得以实现。的确,匹配主要是涉及到市场设计,以及人的决策,这个领域恰恰不是单纯靠市场定价以及金钱能够解决问题的领域。就是说,需要匹配机制的这些领域,虽然跟市场机制一样是物品存在稀缺性,但这种稀缺性不能靠提高定价来解决,而需要设计一套相对合理公平的算法机制来进行匹配。

虽然罗斯是在2012年才因此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的研究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早就在现实中已经彰显出“经世致用”的意味——1990年代中期,罗斯主持了美国“全国住院医师匹配计划”的优化和改进。2003年,罗斯将类似的机制设计应用于纽约市高中择校系统,大幅减少了学生们在择校过程中的错配问题,且学生参与率大幅提高。波士顿一些公立学校在其后也借鉴了这一择校系统。
作者认为,成功的交易平台,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有大量有交易意愿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找到最优的交易对象。参与者数量多,市场就会更加“厚实”,就更有可能达成更多的“匹配”。但是,市场“厚实”也同时会带来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拥堵”,市场设计还要能够有效缓解这种“拥堵”,要让参与者快速筛选和达成匹配,这有时需要依赖技术,比如叫车平台有自己不断进步的算法,让乘客快速找到司机,解决了传统出行的一些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是安全简便,简化了交易流程,同时保障了交易安全,吸引了大量参与者参加匹配。
这本书详解了基于市场设计的匹配到底是什么,市场设计原则是什么,如何不断优化市场设计,那么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许会问:那市场设计既然不同于以价格调节为基石的市场机制,它和政府干预的“有形之手”的区别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视角的问题,二者的区别是存在的。市场设计主要是确立规则、搭建平台,并不直接参与交易或定价,只搭建框架让参与者在平台或是机制里进行匹配,市场设计多用于“价格失灵”的领域,比如教育领域的学生择校、就业、医疗领域的器官移植等不能靠金钱主导分配的领域。而政府“有形之手”对经济的调控则也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必要行为,主要是在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出现时,通过行政、法律或经济手段进行必要干预,比如治理垄断、一些外部性(如污染)、提供市场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供给等,以弥补市场的天然缺陷。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基于自主匹配的市场设计,并不排斥政府角色的参与,在一些公共政策领域,政府也可能是市场设计的主导者,更主要的是优化匹配的机制和过程,为参与者提供平台,由参与者进行匹配的决策行为。
简而言之,《匹配》这本书重点要回答的是“谁能得到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个问题,首先看懂这些稀缺资源的分配逻辑,可以帮助人们识别现实世界一些规则。再者,这套理论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者而言,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提示公共政策制定者不断优化相关领域的机制设计,通过过程优化来达到更好的匹配,减少错配,既能提高人们在相关领域的匹配效率,又可以对社会上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达到充分利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