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促消费新政落地 精准发力释放内需潜力


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消费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促消费、扩内需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期,多地密集出台促消费新政,从细分领域精准发力,充分释放内需潜力。11月以来,海南省调整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瞄准绿色消费与产业升级;江苏省发布加快发展赛事经济相关意见,通过“赛事+”模式延伸消费链条;重庆市8部门联合印发18条措施,围绕汽车、住房等6大领域清理消费限制性举措。

“多地促消费新政的发布,本质是地方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主动作为。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出口承压背景下,激活内需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抓手。”知名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精准施策 多地出台促消费新政

各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的部署要求,积极出台针对性政策,着力激活消费潜力。

11月2日,海南省商务厅发布《关于调整2025年海南省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公告》。根据公告,自2025年11月4日0时起,在海南省申请2025年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的个人消费者,所报废旧车登记地(旧车车牌所属地)和所购新车注册登记地(新车首次上牌地)均应为海南省。

朱克力指出,此次海南省调整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瞄准的是绿色消费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通过提高补贴标准或扩大补贴范围,既能加速老旧车辆淘汰,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又能减少污染排放、带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例如电池回收、充电桩建设等配套产业。

11月4日,江苏省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提出17条具体措施。

朱克力认为,江苏省发展赛事经济,本质是挖掘体育休闲的消费潜力。赛事举办既能直接拉动门票、住宿、餐饮等消费,还能通过“赛事+旅游”“赛事+文创”等模式延伸消费链条,培育首发经济新业态,例如限量版运动装备、赛事主题体验活动等。

11月7日,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举措持续扩大消费若干措施》,围绕汽车、住房、文体服务等6大领域推出18条具体措施,系统性破除消费限制。

在朱克力看来,重庆市清理消费限制性举措,聚焦系统性破除障碍。通过放宽汽车限购、优化住房消费政策、丰富文体服务供给等措施,能释放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改善型消费需求。例如,取消汽车限购后,家庭购车需求可能集中释放,带动汽车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形成消费扩容的乘数效应。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

在业界看来,清理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措施是下一步大力提振消费的政策抓手之一。总体来看,海南省、江苏省、重庆市等地的政策各有侧重。

“这些地方政策的共同逻辑是通过精准施策破除消费障碍,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例如,海南调整汽车报废补贴政策,既符合绿色消费趋势,又能促进汽车消费提升;江苏发展赛事经济,瞄准体育休闲这一新兴消费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重庆清理消费限制性举措,则从制度层面为消费松绑。”朱克力表示。

对于多地出台促消费政策的意义,朱克力认为,通过地方实践探索“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累经验。同时,政策落地能直接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形成“消费—收入—消费”的良性循环,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激活内需 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我国消费市场平稳增长,消费新动能持续壮大,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

受访业界专家认为,“十五五”时期激活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实现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突破“供给创造需求”的单向模式,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双向机制,通过需求升级与供给优化协同,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朱克力认为,“十五五”期间,促消费、扩内需应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供给端要培育新消费增长点,例如,发展低空经济中的空中观光、无人机物流等场景,或首发经济中的国潮品牌、限量版产品,通过创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需求端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优化消费环境,例如,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等。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五五”期间激活内需需构建“供需适配、投资提质、循环畅通、民生托底”的系统体系,以高质量内需支撑经济发展。

付一夫认为,在供需协同上,既要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聚焦养老、文旅等升级需求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又要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依托智能穿戴、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开辟消费赛道。投资领域需坚持“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同时,以超长期特别国债及其他工具撬动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建、城市更新等项目,避免低效重复投资。

“市场循环方面,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统一监管规则与要素配置标准,让生产要素流向高效领域,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民生保障是核心支点,通过完善养老金调整机制、扩大普惠托育供给等,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推动储蓄向消费转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付一夫表示。

对于未来促消费举措,朱克力建议可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型开放,例如放宽医疗、教育等服务领域准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增加优质供给;二是技术驱动型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精准匹配供需,例如,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等提升消费体验;三是场景化培育,类似重庆市系统清理消费限制,或像海南省、江苏省那样打造特色消费场景,让消费政策更接地气。关键要避免“一刀切”,允许地方根据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路径,形成全国消费市场“百花齐放”的格局。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