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锐评|平安回家!中国航天永远值得相信


11月14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状态良好。

胜利的旗帜,再次在东风着陆场高高飘扬。

(一)(一)

三位航天员平安归来,全国人民也跟着安心了。

此前,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返回任务推迟进行。

这是从2003年神舟五号开启中国载人航天时代以来,第一次神舟飞船突然改变发射或者返回的计划。

空间碎片,也被称为太空垃圾,是指人类空间活动的产物。一般把尺寸小于10厘米的空间碎片称为空间微小碎片。数毫米大小的空间碎片撞击就有可能使航天器无法继续工作。即便置身于航天器内,舱内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也将直接受到威胁。

据计算,目前1-10厘米的空间微小碎片有5万颗左右,而1厘米以下的更多,大约为1.3亿颗。由于光学望远镜和无线电雷达探测能力有限,还不能完全探测到它们。

可以说,神秘浩渺的太空,还有太多未知。推迟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回家日期,是安全至上的选择。

(二)

这是一次“意外”,亦是一次“练兵”。

走到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航天员面临的环境愈发复杂。仅以近地轨道区域来说,卫星、火箭上面级、失效航天器、解体碎片、剥落涂层,各式各类物体急剧增加。

国际空间站也有过多次因碎片威胁不得不让航天员“避险就位”状态的记录。2021年11月,俄罗斯反卫星试验击毁的“宇宙 1408卫星”碎片云穿越轨道平面,国际空间站七人分别进入龙飞船和联盟号,持续待命大约两小时。

此次神舟二十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任务推迟后,一系列应急预案和措施迅速启动。一方面,对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全面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及安全性评估,另一方面研究神二十乘组返回实施计划,各系统严格按流程开展各项测试和联调联试。从组织关键产品状态判读和质量确认,到着陆场开展返回综合联演,天上、地下全方位行动。

其实,自执行空间站任务以来,长二F火箭就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以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安全加上“双保险”。这一次,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乘坐神舟二十一号返程。据悉,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也将择机发射,为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备好。

此刻的安全无虞以及后续妥善安排,证明了载人和科研工作者工作的成效,让人们更加确信,“中国航天,值得相信。”

(三)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是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孕育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

为实现空间站长期驻留,科研团队研发“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让航天员在太空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喝上循环水;为突破太空交会对接技术,团队采用 “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将对接时间从数天缩短至数小时……回溯走过来的每一步,几乎都镌刻着攻坚克难的印记。

中国航天人更有一个独创的名词“归零”——“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技术归零,“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管理归零。这是20世纪90年代,经历接连失利之后,航天人痛定思痛总结的经验。而这,也创造出了一次次紧要关头的绝地反击——

2021年5月19日,搭载着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在即。可距发射不到3小时时,一个压力值参数异常,不得已“发射推迟”。一时间猜测纷纷,而且此时,距下一个发射窗口只剩9天。“一切归零”,试验队员一次次钻进箭体在“冰火两重天”间来回穿梭摸排故障,研制人员同在一线承压奋战,型号队伍24小时连轴转,直至29日20时55分,天舟扬帆。

此番神二十乘组平安回家,续写了中国航天的光荣故事。据悉,下一代载人飞船“梦舟”正在研发之中。面对技术迭代和发展挑战,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表示,不变的还是实干、创新,“把工作做到极致”。

以地球摇篮为起点,以接续奋斗为阶梯,无惧风险、坦然以对,中国航天“问天”的气魄、“扶摇而上”的痕迹,必将一次次惊艳苍穹。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