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民用车,真的需要“5秒内”的零百加速吗?
近日正公开征求意见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拟迎来重大修订。新国标意见稿要求,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
消息引发激烈讨论。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多余的限制。还有人担心,这会抑制技术发展和产品创新。
这种担忧并无道理。相反,对车辆加速度的限制,不仅合理,且相当必要。
很多人对零百加速5秒的车没有概念。在燃油车时代,其实只有相当少数运动取向的贵价车,才能做到这么快的加速。
举个相对直观例子:保时捷的经典跑车718,驾乘过这台车的人应该知道,它的动力和推背感是相当强的。那么这台车的零百加速是多少呢?5.4秒——离5秒还差一大口气。
而到新能源车时代,由于电机不同于内燃机的输出特性,电车能以低得多的技术和成本门槛,实现快到夸张的加速水平。因此,这两年市场上出现了大批零百加速5秒内的平价车型。
对绝大多数不懂车的消费者来说,汽车加速能力是评判车辆性能最直观的因素。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把零百加速作为主要卖点,打着“技术平权”的口号,明示或暗示消费者:以二三十万甚至十几万元的价格,就能买到和百万级豪华跑车“同样的体验”。
不妨冷静思考一下,普通消费者需要这么快的车吗?车迷间有句戏言,没有慢车,只有慢人。实际上,开过车的都知道,在城市道路行驶,零百加速七八秒左右的车,动力已堪称充沛;即使在高速上,只要愿意踩油门,超车亦游刃有余。
反而,这两年,因车辆加速过快操作不当致使的车祸频繁发生,有些还造成了惨痛的人员伤亡后果。虽然以前也有这类事故,但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增长,其发生频率显著上升是不争的事实。
归根结底,绝大多数未经培训的驾驶员,既不需要、也没有能力驾驭大马力汽车。在燃油车时代,由于购买一台快车门槛很高,所以还未显示出太大的负外部性影响。而当多数购车者都能轻松买到零百加速5秒内的车时,背后暗藏的车辆安全乃至公共安全隐患就必须重视,及时修订、出台对应的国家标准也是应有之举。
况且,此次国家标准并未禁止销售零百加速小于5秒的汽车,而只是要求每次启动都默认设置为更温和的驾驶模式,由驾驶员主动修改后,才会进入高加速模式。
某种意义上,这更像一份善意的提醒——既提醒驾驶员,在每次开快车前先考虑一下,有没有必要、有没有能力?也提醒汽车厂商,不要总拿没什么技术门槛的零百加速做文章,不如潜下心来,在机械素质、智能配置等方面“卷一卷”。
新华社图片跳出对汽车零百加速和新国标的就事论事,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创新与监管的关系?
可以明确的是,包括此次新国标在内,监管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限制创新,而是为了促进创新。因为如果新事物不受监管,一方面可能造成较大的负外部性影响,另一方面,还可能招致较大的社会反弹,使同一领域的有益创新失去支持,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当然,监管手势也需要更加前瞻、合理——不能一刀切,还要能及时调整。
比如,随着技术发展,汽车加速能力进一步提升,或辅助驾驶功能进一步普及,未来相关强制标准势必要再进一步。但这里的“再进一步”,可以是在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中加入相关科目,也可以是把机动车驾驶证的准驾车型进一步细分,但肯定不能是划条红线一禁了之。
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席卷而来。对新事物监管的相关讨论,不仅围绕新能源汽车,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也相当激烈。技术上,中国在多个赛道已经占据了领先位置。如果在监管上做一些创新探索,使监管标准同样走到各国前列,有助于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
人们常常呼吁对新事物要更宽容,但同时,对新的监管探索也不妨也再宽容一些。
原标题:《上观时评 | 你真的需要“零百加速5秒内”的车吗?》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来源:AI生成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胡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