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逢,风味相融:贵州口味成为大湾区餐饮新顶流


  自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贵州多地依托资源禀赋,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推动各类优质农特产品跨越山海、走进湾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在广东惠州一家牛肉馆,来自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的金州小黄牛成为招牌,每天吸引众多食客打卡品尝。市民胡林芝表示,这里的牛肉带有独特奶香,品尝一次就令人难忘,因此常带亲友专程前来。

  牛肉馆老板张国立介绍,目前两家店平均两三天就能用完一头牛,生意好时日营业额八九千块钱,第三家店也即将开业。

  自2021年广东博罗县与兴仁市结对协作以来,两地累计投入超1亿元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今年6月至今,已有1500多头金州小黄牛进入博罗市场。据兴仁市腾宇种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严文江介绍,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他们在广东成功打开了销路,预计到明年初养殖规模将达1200头,总收入有望突破1500万元。

  依托东西部协作平台,兴仁市在博罗投资建设的生态肉牛产业项目一期暂养场启动试运营,构建起“兴仁养殖基地+博罗加工销售基地”的全产业链协作模式。“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集销售、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满负荷运行后年产值可超30亿元。”广东省金麦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韬告诉记者。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的这座蔬菜基地里,七成熟的丝瓜、西红柿正陆续发往广州、深圳的超市。

  目前,七星关区已认证30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毕节市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翁继宗表示,截至目前,全区累计种植蔬菜65.8亿万亩,累计采收74.26万吨,每年向粤港澳大湾区供应蔬菜、水果、鸡蛋等优质超4万吨。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者密镇,初冬的头茬豌豆尖被采摘后,通过冷链物流和空运,直供粤港澳大湾区,产品供不应求。当地企业负责人罗朝秀介绍,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这里的蔬菜口感特别好,深受市场欢迎,目前首批采摘量达3000至6000斤。

  东西部协作不仅打开了销售渠道,更推动了贵州农产品向深加工要效益。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贵州希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薯片生产线正24小时全速运转,日均加工马铃薯3.5吨。

  “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建成了2条自动化生产线,今年前三季度已加工马铃薯800余吨,产值突破1200万元。目前订单已排至明年1月。”企业负责人李石良表示。

  截至目前,贞丰县已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601万元,建成多条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进入第四季度,各家企业开足马力赶订单、扩产能,奋力冲刺全年生产目标。

  来源:黔西南台 孔令相 邓洪涛 兴仁融媒 熊庭波 贞丰融媒 石文 七星关融媒 赵温社 张静 陈维 平塘融媒 李孙艳 廖毓齐

记者:何璇 岳坤莉

一审:周 黔

二审:罗亚楠

三审:李铁流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