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活动基本信息
2025年11月14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703.SZ,以下简称“恒逸石化”)以特定对象调研形式接待了机构投资者。本次调研活动于当日9:30—11:30在公司会议室举行,参与机构包括证券、汇添富基金、安信基金、建信养老、浦银安盛基金、浙商资管、华能贵诚信托、长江自营、东证资管等16家机构(排名不分先后)。公司财务高级经理张显及投资者关系代表王诗云出席并与机构投资者进行交流。
公司经营概况及三季度业绩简述
恒逸石化作为全球领先的“炼油—化工—化纤”全产业链一体化龙头企业,依托文莱炼化项目构建了国内独有的“涤纶+锦纶”双主业驱动模式,形成“文莱炼化基地—国内聚酯产业”境内外协同联动的柱状产业布局。近年来,公司加速推进“科技恒逸”战略,聚焦核心业务领域研发,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升级及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8.8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0.08%;截至9月30日,公司总资产1115.1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44.58亿元。
核心调研要点解析
东南亚成品油市场: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技术优势企业迎机遇
针对东南亚成品油市场前景,公司分析指出,需求端方面,东南亚虽油气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不足,为全球最大成品油净进口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东盟地区GDP增速预计维持4.5%,其中印尼、菲律宾、越南GDP增速分别达5.1%、6.1%、6.1%,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有望进一步拉动炼化产品需求。IEA报告预测,东南亚石油需求将从当前每日500万桶增至2035年的每日640万桶,Platts则预计未来十年该地区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25%。
供给端方面,相较国内成品油供需宽松格局,东南亚部分炼厂存在装置老旧、技术落后等问题,叠加全球环保政策趋严,炼厂扩产意愿低迷、产能升级改造成本高企,未来产能增长受限。公司预计,随着产能持续出清,2026年东南亚成品油供需缺口将扩大至6800万吨,具备清洁生产技术及数字化管理能力的一体化炼厂将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聚酯行业:下游需求稳健增长,龙头企业优势凸显
公司对聚酯行业长期发展持乐观态度,主要基于两方面支撑:
一是下游需求稳健复苏。2025年上半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1%;海外市场中,1-6月纤维-纺服产业链出口量增长12%,出口总额1439.8亿美元(同比增长0.8%),呈现“以价换量”特征。据CCF统计,同期中国聚酯行业出口总量719.2万吨,长丝出口以新兴市场为主,出口保持增长态势。
二是产能增速分化下龙头优势强化。CCF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涤纶长丝新增产能65万吨,增速明显放缓;聚酯瓶片新增产能约200万吨,仍处快速扩张期导致加工费低位。随着落后产能出清、环保政策趋严及设备要求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将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有望向具备全产业链协同及规模化生产优势的龙头企业集中。
重点项目进展:钦州项目一期试生产,文莱二期有序推进
在项目建设方面,公司“年产120万吨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一体化及配套工程项目”(钦州项目)一期近日平稳实现全流程打通,顺利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位于广西钦州港石化园区,一期占地1717亩,建设内容包括230万吨/年环己酮、240万吨/年双氧水、30万吨/年合成氨、10万标方/小时制氢、230万吨/年己内酰胺及230万吨/年聚酰胺聚合等装置。公司表示,钦州项目具备技术、一体化及产品结构优势,全流程采用自主研发专利技术及先进节能技术,能耗物耗指标行业领先,产成品涵盖民用纤维、工程塑料及薄膜等,将助力公司锦纶产能跨越式增长。
关于文莱炼化项目二期进展,公司称各项工作均有序推进,具体进展将以公告为准。
“科技恒逸”战略成果:专利数达566件,差异化纤维占比27%
在研发创新领域,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有效授权专利达566件,其中研发专利500件、智能制造专利66件;累计参与制定修订标准58项,其中国家标准14项、行业标准31项、团体标准13项。产品结构优化方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彩色丝、全消光、阳离子等差别化纤维产量占比提升至27%,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公司正加速布局生物可降解纤维及“逸泰康”等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化应用,在超仿棉聚酯纤维、透明锦纶材料等领域形成多项核心专利技术,推动化纤行业向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总结
恒逸石化表示,公司将持续依托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及境内外协同布局,聚焦“科技恒逸”战略深化,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及项目建设,巩固在“炼油—化工—化纤”领域的龙头地位,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民营跨国产业集团目标推进。接待过程中,公司严格遵守信息披露相关规定,未透露未公开重大信息。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