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在航空工业昌飞运行保障总厂的调度室,汤镇每天都要执行紧张有序的“调度任务”——协调统筹各单位技改项目实施与安装维修工作,紧盯每一个环节的衔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总在生产线上“排兵布阵”的调度员,还在生活里执行着另一种特殊的“调度”。六年来,他挤出休息时间投身公益,先后参与15次公益活动,对老人的耐心陪伴、对孩子的温柔守护,将一份份温暖与关爱精准“调度”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特殊的“调度任务”
“第一次在新闻纪录片里看到特殊群体的困境,心里像被揪了一下,特别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当聊起加入景德镇“一路阳光”志愿者协会的初心时,汤镇的话语中充满真诚,“个人价值不仅仅在工作中体现,能通过公益活动帮到更多人,我的人生才有更多意义。”
熟悉汤镇的人都知道,他做起公益可不是“凑个热闹”那么简单,而是真把在公司干生产调度的那股严谨劲儿全带到做公益的现场。去敬老院服务时,他不只是跟着捐物资、搭把手,更发挥出干调度的“专业本领”,成了大伙口中的“公益调度”——提前摸清老人需求,把志愿者分成理发组、陪护组、清洁组,规划好服务路线,让公益活动变得井井有条。“有位老人接过棉鞋时,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攥着我的手说很久没有人这么关心她的生活了。”汤镇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动容,“那一瞬间我才明白,他们很容易知足,我们只要多点关心,给老人的可能就是N倍的温暖。”
这份“调度智慧”,在帮扶贫困学生时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每次接到学校的需求,汤镇都会先对贫困生名单反复核对,算准需要的棉衣、书本数量,再和志愿者一起采购、分装,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精准送到孩子手上。“有次去偏远山区的学校,一对双胞胎姐妹穿上新外套,小声说这是她们第一次穿新衣服。”汤镇的声音沉了沉,“那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也让我更确定,做公益就得‘精准’帮助。”
“就像生产车间要确保每个环节衔接顺畅,做公益也得让爱心‘不跑偏’‘不浪费’,这样才能真的帮到需要帮助的人。”在汤镇心里,做公益和干调度本质上是“一回事”——都要找对“痛点”、解决“问题”。他特意创建了一个公益需求信息库,把老人的日常需要、孩子的学习缺口,分成紧急需求和长期需求,再对应匹配资源。
双轨并行的“调度人生”
汤镇发现了本职工作与公益事业的共通点,调度员经常需要整合车辆、调配人员、沟通协调,做公益同样需要协调志愿者、捐赠物资、对接受助对象,两者都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精准的协调能力。
职业与公益的相得益彰,赋予了汤镇“调度”工作更丰富的内涵。在工作中培养的统筹协调能力,让公益活动组织更加高效有序;而在公益活动中增强的同理心,又让他在工作中更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参与公益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和事。这种心态也反馈到工作中,提升了团队的协作和服务质量。”汤镇说。
“我要从参与者转变为推动者,做好公益资源的协调和流程规划。同时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人参与到公益活动。”对于未来,这位“爱心调度员”有着清晰的规划。针对乡村留守贫困儿童、孤寡老人等帮扶,他希望推动公益活动“精准化与可持续化”。六载春秋,十五次爱心行动,汤镇用调度员的专业和志愿者的热情,在航空事业与公益事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在这个需要更多爱心“调度员”的时代,他倾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普通航空人的社会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