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
转自:中国政府采购报
【书里书外】
文化传承的底色与未来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
■ 谢正义
秋日的午后,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我第一次翻开《乡土中国》。阳光斜斜地落进窗来,照在泛黄的书页上。费孝通先生笔下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瞬间击中了我。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仿佛一下子看懂了街坊邻里间,那些看似琐碎的人情往来背后,原来都藏着一套深植于土地的朴素逻辑。
这本薄薄的小书,写于七十多年前,原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义,后以十四篇文章的形式陆续发表于《世纪评论》。篇幅虽不长,却勾勒出中国传统社会的骨架与血脉。即便在今天,当我们穿行于高铁飞驰、网络密布的现代中国,依然能在城乡的肌理间辨认出费老所描绘的“乡土底色”。
费孝通开篇即道:“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一句话,点出传统中国的根基。我们的祖先依附于土地,春耕秋收,聚族成村,渐渐形成人与地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结。这种联结,不仅塑造了村落的面貌,也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尤其打动我的,是“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费老以石子投入湖中激起圈圈涟漪作比,生动地揭示出中国人如何以自我为中心,按亲疏远近构建起一套伦理秩序。这不仅是理解传统社会的一把钥匙,也依然映照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为什么仍区分“自己人”与“外人”,为什么人情往来仍在社会运转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深层的文化心理,并不随高楼拔地而起就轻易消散。
在广西一个壮族村寨,一位老人过世,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赶回,整个村落自发操持起丧仪。那种基于血缘与地缘的凝聚力,无声却有力,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乡土纽带在今天依然坚韧。
然而,乡土中国确实在变。费孝通写作的年代,变化已悄然开始。如今,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变化更是无处不在——浙江义乌,昔日的农户如今熟练地经营跨境电商,以流利英语对接全球客户。贵州山区的村民架起手机,通过直播将土特产卖往全国各地。移动互联网像一条无形的路,把“鸡犬相闻”的乡土社会,瞬间接入全球化的信息网络。
但变中亦有不变。即使在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乡村,家庭仍是基本的生产与生活单位,亲情网络依然是最可靠的社会资本。走访江苏华西村、浙江鲁家村这样的“明星村”,能清晰地看到传统家族凝聚力与现代企业制度如何交融共生。这印证了费老的判断:文化中那些深层的、本质的东西,会在适应中延续。
面对变与不变的拉锯,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愈发显得珍贵。他强调要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在今天乡村振兴的语境下,这一点尤为重要。乡村的未来,不能仅是城市的翻版。成功的乡村建设,往往是在尊重乡土逻辑基础上的创新。
费老一生“志在富民”。今天,这一理想有了新的实践路径。让农民富起来,不再仅依赖土地产出,更在于推动城乡要素流动,使乡村价值在更广阔的市场中被发现、被认可。这要求我们既读懂那些不变的根基,也敏锐把握变革的契机。
《乡土中国》之所以穿越时间仍不失光泽,正因为它既提供理解传统的钥匙,也留下思考未来的空间。费孝通的文字从不带学究气,他善用平实语言揭示深刻的社会原理。这种贴近生活的学术风格,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所悟、有所得。
合上书页,想起费老那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道出一种深邃的文化包容智慧。在急速变迁的今天,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而拒绝变化,也不应全盘西化而迷失自我。唯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乡土中国的转型仍在继续。费孝通留下的思想之光,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这本薄薄的小书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应忘记聆听土地深处传来的脉搏。那里,藏着我们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的答案。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