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十五五”时期战略任务时,明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置于首要位置,提出加快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一部署不仅是应对全球产业变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抉择,更标注了低空经济从技术探索向社会融合的发展新方位。
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低空经济的崛起绝非单纯的业态扩张——从城市立体交通到应急救援,从农业植保到文旅体验,其渗透维度始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紧密相连,与“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的发展目标同频共振。而文化,正是激活这一新兴产业深层价值的核心引擎:它既能以科技伦理规范发展边界,呼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质量要求;亦能以场景创新丰富应用生态,将“创新育新”的产业动能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体验。
航空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根基
航空文化构成低空经济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认同程度,是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
从消除误解到兴趣培养的认知突破。当前,低空经济在公众认知层面呈现出显著的认知壁垒。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依赖单向的知识灌输,而需要构建社会化的文化传播网络。对于当下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而言,推动航空文化深度融入公共教育与社区生活,系统性地开展飞行模拟、无人机竞技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是培育社会认同的必经之路。
从探险精神到安全至上的精神迭代。随着低空经济从探索阶段迈向规模化发展阶段,安全文化正在成为支撑行业健康发展的新基石。因此我国在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布局的同时,亟须将安全文化深度植入企业伦理、行业规范与公众认知之中,通过事故案例教育、标准化操作培训以及持续的安全意识引导等手段,推动形成以敬畏生命、尊重规章为核心的文化氛围。
从寻求理解到社会协同的公共文化建构。低空飞行活动的社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噪声影响、隐私关切等公共议题,需要有效引导。以无人机表演为例,深圳世界之窗的千架无人机编队演出,通过高度协同的艺术化表达,在提升技术交互体验的同时,也塑造了城市形象。因此,低空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功能层面,而应积极寻求与公共文化需求的有机结合,形成社会共识与情感共鸣。
工业文化: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
工业文化以创新、协作与工匠精神为核心,是低空经济产业链升级的关键。
创新精神驱动技术突破。中国低空经济的崛起,离不开技术的自主化发展。成就的背后,是工业文化中“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在发挥作用。然而,芯片、飞控系统等“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北斗模式”,通过产学研联合体来推动核心技术的攻关。
工匠精神铸就品质保障。航空器制造对精密性与可靠性有着极高要求。我国必须深耕材料科学、工艺设计与制造流程等基础领域,确立精益求精的行业准则,并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设立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等载体,使工匠精神成为行业共有的内生文化,从而为低空航空器的安全与品质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协作文化促进产业融合。低空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于跨产业系统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同,通过跨行业资源共享与能力互补,能够显著提升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效能。面向未来,低空经济的纵深发展亟须进一步消解行业壁垒。例如,在“低空+农业”领域,促进植保无人机与智慧农场系统的深度联动,推动形成更深层次的产业协同生态。
创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重构
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生态,推动技术、制度与商业模式的协同演进。
试错文化与政策弹性促发包容性创新。可以通过“监管沙盒”机制,允许企业在限定区域内试点新业态。例如安徽探索的“企业自划空域”模式与重庆推行的“城市空交监管沙盒”,正是政策韧性与创新文化良性互动的初步体现。此类实践塑造着激励探索、审慎容错的发展模式,为低空经济持续创新注入活力。
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助力人才培育。为了解决低空经济关键岗位的供需失衡矛盾,高校应率先突破传统学科边界,积极设立“低空技术与安全”等交叉学科,致力于培养融合空管技术、人工智能与航空法规等多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体系需与产业实践更紧密地结合,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协同开发课程等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从工具理性到人文关怀重构发展价值。低空经济的发展应超越技术效率的范畴,深入回应社会福祉与人文关怀等根本性诉求。例如在广西阳朔,热气球观光项目通过重塑旅游体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产业动能。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形成良性互动,低空经济便能超越技术层面,真正肩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挑战与路径:文化维度的实践策略
当前,低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支撑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如公众认知呈碎片化分布、安全文化尚未形成行业共识、创新文化生态有待系统培育等深层次问题等。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强化文化维度的顶层制度设计。在国家层面的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中,需要明确设立“文化赋能”专项行动计划,系统规划航空文化普及、工匠精神培育与安全理念传播的实践路径。例如,通过设立“全国低空文化周”,整合科普教育、技术展览与专业赛事等多元内容,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航空文化生态。
构建融入文化导向的行业评价体系。将文化指标系统纳入低空经济企业的综合评估框架,重点考察企业在安全培训体系、创新研发投入、社区沟通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成效,以制度牵引推动行业价值观向可持续、负责任的方向转变。
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低空文化叙事。积极借助“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国际航空展览等跨境平台,系统输出中国在低空治理与技术应用领域的文化经验。
综上,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是文化演进的结果,文化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隐形脉络。以文化为翼,低空经济才能超越工具理性,成为承载人类梦想、赋能社会进步的新质生产力。
(作者分别为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民航大学民航行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