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六链贯通”育人机制 培养经世致用卓越工程师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湖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湖南大学工程学科优势,以运行机制创新为根本、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纽带,创新党建引领、机制运行、人才培养、供需匹配、师资协作、资源共享“六链贯通”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湖大特色、世界一流”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打造工程硕博士培养“样板间”。

贯通党建引领链:创新校企党建共建新范式

  学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为纽带打破校企合作壁垒,联合中机国际、中车株洲所等多家单位开展党建共建,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共享,将党建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与资源整合的强大动力,形成了“党建搭台、校企携手、协同育人”的良性生态,为校企协作筑牢了组织根基。

贯通机制运行链: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体系

  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湖南大学、国机集团等24家单位共同组成理事会,统筹校企资源建设,决策学院重大事项。作为学校独立设置的实体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学院制定《关于“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理事会章程》等文件,成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构建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为工程硕博士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贯通人才培养链:打造产教融合交替培养新生态

  学院面向人工智能、智能建造等优势学科与特色方向领域,校企协同制定工程类研究生专项培养方案,共建“模块化、项目化、场景化”的工程案例课程群。通过“基础素养—专业核心—实践实操—前沿交叉”4级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会贯通,形成“需求牵引、校企共建”的长效协同机制。

贯通供需匹配链:建立产学研用精准培养新路径

  学院创新构建“企业出题—校企揭榜”攻关机制,建立动态更新的“企业课题库”,涵盖科研一线技术真问题。在招生环节,实行“定领域、定企业、定导师、定课题”的校企联合招生模式,企业专家在招生面试考核中占比超50%,全程参与命题、评审与录取决策,实现校企师生精准匹配。

贯通师资协作链:创新双导师协同指导新模式

  学院高标准选聘校内导师、企业行业导师、校外博士生导师,广泛引进具有重大工程经验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校内导师选拔侧重“学术深度+工程实践指导力”,企业导师则突出“工程经验+产业前沿洞察力”。建立涵盖学术/工程贡献、培养成效、协同育人能力的“自评+学生评价+学院考核”三维评价体系及动态退出机制,实行灵活聘期制,通过周期性考核激励导师持续提升指导能力。

贯通资源共享链:搭建校企实践平台融通新体系

  学院联合头部企业共建高水平工程师技术中心,打造类企业级仿真环境与实战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建立健全“课题共研—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协同管理机制,联合理事单位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明确实践教学各环节权责,并通过“卓越·研途”品牌实践活动,组织师生深入中车、中电科等企业一线沉浸式感受国家重大工程成就,筑牢工程报国信念。

  学院通过深入实践“六链贯通”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取得一定成效。其间,入选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理事单位,获批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战略研究课题立项,入选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案例;1名企业行业导师荣获第六届“杰出工程师奖”;联合鹏城实验室等单位组建6个高水平校企教学团队,与企业院士、首席科学家与校内名师共同开发建设“数字电网关键技术与应用”等13门前沿核心课程,形成了“资源共用、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将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作,完善与优化“六链贯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打造更具示范性、引领性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高地,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陈燕东 黄萍华 孙丽明)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