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11月起,沈阳市残联在政务手语翻译、手语导游基础上新增了手语导医服务,表面是公共服务的一项专业补充,实质却是城市人文关怀的具象化,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包容性发展生态的新实践。
无障碍服务的精度,决定着城市文明的高度。无障碍服务不论从覆盖面还是精细化,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听障群体就医的“沟通壁垒”,是横亘在民生保障路上的一道难题。医学术语的专业性、医患沟通的即时性,让纸笔交流难以精准传递信息,不仅影响诊疗效果,更可能埋下健康隐患。手语导医服务直击这一痛点:通过专业培训,让手语翻译员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术语、外科术后护理表述等专业内容;“微信公众号预约+医院现场陪同”的便捷流程,让听障患者无需为沟通发愁;“线下陪同+远程视频”的双模式设计,让服务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起全场景支撑体系。这种“靶向施策”的服务供给,没有停留在“有没有”的表面,而是追求“好不好”的实效,给了我们模板。
城市进步,最终要落实到“将心比心”的理念与“力行实干”的作风之上。手语导医服务的成功推行,正是这种理念转化的生动成果。它要求城市管理者要真正深入调研,精准识别“沉默少数”的真实需求;也呼吁社会各界摒弃空谈,转向积极建言与有力配合。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也是评估营商环境“软实力”的一个关键维度。一个能为听障人士提供顺畅就医服务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注重细节、充满温度的城市。这种城市气质,对吸引和留住人才具有深远影响。
从手语导医这一创新服务中,我们得以窥见城市文明进步的轨迹——源于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洞察,源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务实作风。市残联没有满足于既有服务成果,而是持续拓展服务场景;手语翻译员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深耕专业领域提升能力;城市治理者没有将无障碍服务视为“额外负担”,而是将其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这种自上而下的共识与行动,是全面振兴的底气与动力。
“就诊从容”的背后,是城市治理的用心;“大有出息”的底气,是文明底色的支撑。越来越多的群体被纳入服务视野,越来越多的“急难愁盼”得到精准回应,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便会不断增强,这是营商环境最核心的软实力。期待将更多无障碍服务做细做实,让每一个群体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让文明之花在民生沃土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