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昊 11月13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云上彩虹”人民建议征集平台(以下简称“云上彩虹”平台)正式上线。这是长宁区法院利用微信服务功能为社会各界提供的“24小时不打烊”意见建议反馈渠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1月10日至13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组织“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上海法院见闻”集中采访活动。《法治日报》记者走进长宁区法院,采访该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基层司法实践地的创新举措。 长宁区法院院长徐世亮说,围绕“人民参与”,长宁区法院建立了线上线下全覆盖的民意收集渠道。线下依托入驻全区各街镇综治中心的“彩虹桥”法治工作站,设立专门的民意征集信箱,广泛收集来自基层社区、街区、园区一线的声音。 “某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曾在‘彩虹桥’法治工作站向法官反映,辖区内一位居民去世后,因没有法定继承人,其生前名下房产长期由居委会实际代管,但居委会没有遗产管理权限,代管存在很多困难。”徐世亮向记者讲起此前收集到的一条民意信息。 徐世亮说,长宁区法院立即组织力量深入辖区听取社区老年人、基层组织关于“独居老人(孤老)遗产管理问题”意见建议,并参考各方意见,在相关案件中判决由民政局担任孤老遗产的管理人。此后,法官们在社区开展普法讲座,向社区工作者和老年人发放《遗嘱订立提示》《遗产管理人申请指南》,帮助他们更清晰地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做好遗产处置。 “曾经,长宁区法院执行局所在的楼宇走廊狭窄。”长宁区人大代表、律师严嫣也给记者讲起一个例子,去年,有律师提出建议:“狭小的空间不利于执行秩序及当事人情绪安抚,建议拓宽空间。”长宁区法院收到这条意见后,很快改造了区域功能划分设计,使当事人和律师等候区有了更宽敞、舒适、有序的空间。 “长宁区法院坐落在城区里,办公空间非常紧张,愿意吸纳这个建议难能可贵,能让大家感受到长宁区法院一直在司法为民、便利服务方面持续发力。”严嫣说。 现在,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拓展到了线上。记者看到,“云上彩虹”平台包括“彩虹桥”法治工作站、代表委员联络、宁护营商、立法直通车4个子平台。 “建议法官参与‘三所联动’机制”“建议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助力基层精准普法”……管理员打开后台,记者看到平台试运行一个多月以来,已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50余条。 “建议强化对基层调解员队伍专业培训。内容上,希望不仅有针对民法典等法律的解读,更要增加调解实务技能培训,如沟通技巧、情绪疏导方法;形式上,增加巡回审判、以案释法等活动次数,系统性‘赋能’调解员队伍。”这是一条来自社区干部的建议。 长宁区法院副院长沈建坤指着回复内容介绍说,今年,长宁区法院结合法院融入综治中心建设的工作,专门与区司法局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有针对性地向人民调解员推送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案例及其他典型案例;并将增加调解实务技能培训,帮助调解员更好地应对复杂矛盾,开展案例教学、模拟调解等多种形式培训;“云上彩虹”平台还将设置互动讨论区,方便调解员之间交流经验。 “代表委员、社区干部、律师等结合自身需求提出建议,我们梳理后予以回复,充分吸纳并落实到工作中,将司法审判与群众智慧相融合,形成实用的基层治理举措。”沈建坤说。 严嫣一直关注长宁区法院微信公众号。她说,公众号把“诉讼服务”“云上彩虹”置于首页,主动提供服务、敢于接受监督,体现了人民法院的担当。 此外,围绕“人民监督”,长宁区法院构建了全方位监督体系。常态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庭审、监督执行等活动。2024年长宁区法院与区人大共同开展“代表推门听庭”活动,130名人大代表自主选择想要旁听的公开庭审,不亮身份、不打招呼直接参加庭审旁听,并在庭后提出各类意见建议42条。长宁区法院逐条梳理、落实并向代表进行反馈。今年,长宁区法院增聘2位市人大代表和3位合作高校的专家为该院特约监督员,并为25位特约监督员发放专用“畅通卡”。 “特约监督员持‘畅通卡’可以不打招呼在法院公共区域内随时、随地开展监督工作,真正做到社会监督全方位、无死角。”徐世亮说。 本报上海11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