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自贸港封关运作司法屏障


(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采访组   “拿到不动产权证,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10月14日,来自山东的张先生向《法治日报》记者道出了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中平广场小区业主共同的心声。   此前,由于中平广场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加上一栋“半拉子”建筑的存在,小区整体环境受到影响。在政府和法院的协同推动下,相关资产已由其他开发商接手并继续建设,破解了困扰业主多年的办证难题,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化解复杂社会矛盾的多重积极作用。   “这是全省法院筑牢自贸港封关运作司法屏障的生动实践。”10月15日,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戴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设海南自贸港,法治是基础性、保障性工程。海南法院聚焦自贸港封关运作“一号工程”,聚焦“公正与效率”主题,抓牢提质增效主线,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持续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以高质量司法服务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多维度创新解破产难题

  中平广场的问题由来已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海口破产法庭副庭长文国琼介绍,2002年9月,海南中平房地产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共同报建中平广场项目,原规划建设四栋建筑,       但因资金链断裂陷入经营困境,而被债权人申请公司破产。   “海口中院受理中平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后,法院指导管理人开展全面调查。”文国琼说,实地走访物业和业主,向职能部门调取项目规划报建等相关资料,厘清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梳理土地使用权属的争议焦点,对公司财产进行界定和全面清查。   为此,海口中院多次组织召开“点对点”府院联动协调会议,与各职能部门共商解决方案。经充分协商,形成分类处置方案,实现闲置资产有效盘活。同时,以保障债权人和购房人合法权益为核心,协同推动“不能办证”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开展市场主体退出与闲置资产盘活工作。今年9月,管理人提请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破产案件顺利审结的同时,亦破解了困扰业主多年的办证难题,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化解复杂社会矛盾的积极作用。   “办理破产是营商环境测评的主要指标之一,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海口中院海口破产法庭庭长苏铭说,近年来,海口中院系统推进审判机制、府院联动与职能延伸等多维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口经验”。   海口中院副院长林达说,近年来,海口破产法庭构建的“中小微企业高效挽救和快速退出机制”,将债权申报期限从3个月大幅压缩至30日,裁定批准重整计划期限由30日缩短为10日。在全省率先设立出资人权益保留、担保债务协同化解、默示同意等重整专门规则。在全省首创“联动调解”工作模式,通过审判、执行、破产联动调解,推动破产案件与执行案件、衍生诉讼一揽子和解。   此外,深化“执破融合”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有机融合,出台《关于“执转破”案件简化审理的工作指引(试行)》,系统完善“执转破”机制,优化案件繁简分流标准。通过强化立案前端引导、审执中端协同与破产末端有序承接,实现“立、审、执、破”全流程无缝衔接,有效打通市场主体退出瓶颈。   一家家企业“病愈”的背后,离不开海南法院立足破产审判职能作用,推动破产审判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助推困境企业涅槃重生的“妙手回春”。

多机制运行促知产保护

  法国人头马品牌干邑白兰地是世界三大干邑品牌之一,依据《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及其议定书,境外某公司注册的第G912806号以及第G1317531号立体商标在我国享有领土延伸保护。   2023年起,原告境外某公司调查发现被告山东某酒业公司、张某大量生产并在多个网络平台销售瓶型外观与上述立体商标近似的白兰地,认为构成商标侵权,故诉至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人民币500万元。   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根据案件查明的事实、已采取的保全措施及双方调解意愿,不断释法说理,经多轮磋商,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据悉,这是该院近日顺利调解的全省首例涉外立体商标侵权案。   “我们不断完善以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提供技术咨询为主,司法鉴定人、专家陪审员、专家辅助人等为辅的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不断提高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质效。”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冠兵说,他们还持续加强域外法查明领域专项合作,建立法院与高等院校、法律服务机构的协作机制,实现域外法律资源、图书文献、精品案例等数据共享举措,进一步提升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能力。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持续推进的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在国际自由贸易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正深刻影响着自贸港建设的质量与成效。”省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夏君丽说,为进一步服务自贸港建设,海南法院建立重点产业园区司法服务保障工作机制,积极主动为医疗新科技、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基地、深海航天等重大功能平台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此外,海南法院将崖州湾分子检测中心纳入海南法院对外委托鉴定专业机构备案名录,该中心成为海南省第一家具备植物新品种DNA分子标记快速检测技术的司法鉴定机构,助力解决涉植物新品种案件举证难、审理周期长的问题。   正是有了司法护航,海南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为智慧之火“加油”,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为海南自贸港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发展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站式”服务助涉外审判

  近日,海南自由贸易港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发挥国际商事纠纷“三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优势,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心的“在线视频调解系统”,成功调处一起涉外纠纷案件。   原来,香港居民王某与某银行发生金融借款纠纷。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心,王某与对方快速达成和解。“感谢法庭,立案2天就帮我解决了大问题。”王某感谢道。   为主动适应自贸港封关运作的营商工作要求,海南自由贸易港第一国际商事法庭依托优质平台、便捷流程、专业团队,着力构建起“一站式”涉外诉讼服务机制,破解涉外诉讼服务领域相关难点堵点问题,以标准化促进诉讼服务普惠化、便捷化。   涉外审判作为衡量司法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是展现自贸港法院国际形象和司法口碑的重要窗口。   海南自由贸易港第二国际商事法庭设有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派出审判庭,通过巡回审判全方位服务重点园区发展。法庭通过“涉外诉讼就近服务、开展涉外法治宣教、搭建多元解纷平台”等巡回审判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诉调对接并化解涉企矛盾、劳资纠纷逾20宗。   今年1月,经海口海事法院宣传推介,一宗船舶物料供应合同的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海南自贸港临时仲裁解决纠纷。该案仲裁过程中,法院根据申请实施了财产保全;仲裁裁决生效后,该临时仲裁裁决又在海事法院顺利执行完毕。此案的办理标志着海南自贸港首例临时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措施和临时仲裁强制执行成功落地。   “近年来,全省法院系统主动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大局,紧扣涉外、知识产权、破产等方面工作,深化审判机制改革,加强制度集成创新,提供及时和丰富的政策供给,不断形成和提升专业化审判的品牌和影响力,持续优化一流自贸港法治化环境,司法赋能自贸港封关运作‘一号工程’。”海南省高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陈文平说。   (本报记者:张国庆 邢东伟 宋胜男张守坤 翟小功 刘子阳)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