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蓝”如何实现?广东PM2.5浓度达一级标准的背后


  全运会赛事正酣,广东多地的“蓝天美景”刷屏朋友圈。

  开幕式当日(11月9日),举办地广州的PM2.5浓度日均值(一般而言数值越低表示空气质量越好)为15微克/立方米,而开幕式主会场(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PM2.5浓度小时值低至7微克/立方米,达到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

  “全运蓝”从何而来?

约800个站点“织密”空气质量立体监测网

  近日冷空气入粤,多地虽为阴天,但空气依然清新。“上午9时34分,奥体中心附近PM2.5为11.2微克/立方米,继续保持低位。”在天河奥体空气自动监测站,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天河环境监测站站长区颖臻指着监控设备介绍。

  这座2009年建成的监测站曾服务过亚运会,如今继续“披挂上阵”。它距离奥体中心直线距离约500米,监测的数据能有效代表场馆及周边的空气质量。

  为保障此次全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监测站又新增了两台设备,分别针对PM2.5和臭氧。同时配备超光谱水平扫描、在线单颗粒质谱监测、高空瞭望AI识别等多种新技术,为空气治理提供硬核支撑。

  目前,这套检测设备已实现对核心区域及周边开展颗粒物逐时精准溯源、臭氧前体物分布溯源的功能,能精准识别道路扬尘、路边焚烧等多种情形。“前几天监测到某地的PM2.5忽然升高,我们马上结合高空瞭望AI识别等设备,最终定位到路边的一个垃圾焚烧点,随后马上联系街道处置。”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室副主任梁永健说。

  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础。如今,广东已在全省建有约800个空气质量与成分监测站点,同时具备卫星遥感、激光雷达、走航监测能力,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大气立体监测网络,“我们能从大气浓度、成分、地面、高空等多个维度精准掌握各赛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来源。”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与预报二室主任陈多宏说。

“智慧大脑”实现减排措施闭环管理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移动源污染物实时监控系统监测显示,11时34分有2辆NOx(氮氧化物)高排放货车进入奥体中心的一般排放区,该车辆信息马上通过‘天地车人’APP推送到地市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依法处理。”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负责人盯着大屏幕介绍。记者看到,屏幕上以奥体中心为中心,划分出核心区、重点区、一般区三个圈层,实时监控货车等移动源的污染物排放。

  移动源(包括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等)是广东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对氮氧化物(NOx)的贡献率约达60%,是广东空气治理的重难点,也是全运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重点。但全运会场馆超百个,且周边环境差异大、污染源多,受气象扩散条件影响显著。传统监测技术很容易形成“数据噪音”,无法明确某个浓度峰值具体来自哪辆车,导致误判或漏判。

  为此,生态环境部门研发“移动源污染物实时监控系统”,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在线监控,实时掌握尾气排放等,并通过“天地车人”APP实时推送地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处理。

  “这颠覆了传统移动源监管‘人海战术、被动抽查’的落后模式。”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负责人介绍,系统采用新一代高精度、低功耗的NOx监测设备,系统从数据接收到处理缩短至秒级,实现对单台车辆尾气污染的“瞬时捕捉”。

  而在“移动源污染物实时监控系统”的背后,是广东保障全运会空气质量的“智慧大脑”——“美丽全运”信息化指挥调度平台。

  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每日通过系统平台,向省、市、县生态环境部门相关人员发送空气质量预报会商日报,并及时提示地市做好污染天气管控,涉及每个区县、镇街具体企业、施工工地的污染源管控清单也一目了然。

  同时,通过在线监测数据分析、走航数据直联、卫星遥感数据辅助等信息化手段,评估减排措施落实成效。最终,通过系统平台及时将每日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推送给地市、区县具体管理人员,整改后通过系统逐一销号,实现对污染减排措施的闭环管理。

从粗放向精细化的环境治理转变

  如果再深究“全运蓝”的保障逻辑,会发现背后是一场从粗放向精细化的环境治理变革。

  空气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更强调统筹组织。省生态环境厅成立美丽全运环境质量保障领导小组,下设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专班,每月指挥调度各地市空气质量保障进展,督促落实重点区域污染源精细化管控。

  摸清污染底数是精准治理的前提。广东各地市建立起“5+1”差异化管控源清单,包括保民生类、协商减排类、调整运行类、错峰生产、限期整改类、严格监管类,涵盖1.67万个大气污染源,再针对性实施精准有效减排。

  “以前治理相对粗放,现在各地都有一份细致的大气污染源清单,哪里出现空气污染物浓度增高的情况,就可以快速溯源、针对性治理,避免一刀切、撒胡椒面。”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副处长许技科表示。

  以清单为基础,广东坚持联防联控治理思路。“空气污染物是流动的,具备传输特征。比如江门臭氧浓度上升,除了本地治理外,上风向的佛山也一起协同治理。”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波介绍,“区域视野 城市行动”是广东大气治理的秘诀。

  事实上,这种联防联控也贯穿部门间乃至省际间。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每日2次组织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香港环境保护署、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上海、福建、江西、广西、湖南等省(市、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省生态气象中心以及广东省21个驻市站等单位开展空气质量联合预报会商,形成未来7天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指导有关地市做好污染防控工作。

  同时,进入秋冬季节,冷空气加剧污染物传输。广东发函协调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周边省,协同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加强本地高架源减排和区域联防联控。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运会开幕式当日,广东全省空气质量优良,AQI达标率为100%,PM2.5浓度日均值为19微克/立方米。

  更可贵的是,围绕全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也将沉淀为长效制度性资产,深度融入城市未来的环境治理能力转型中。“以这次全运会为契机做出的探索,都将在赛后成为环境治理的常态化举措,不断服务美丽广东建设。”许技科表示。

  (记者 张子俊)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