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守护银龄族 筑牢防诈“安全线”(附编者按)


  编者按:在数字经济浪潮下,网络为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网络金融知识了解不深、风险意识相对薄弱等特点实施诈骗。

  据统计,截至去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031万人。在此背景下,广泛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已成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近日,工信部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查,对多款APP及SDK存在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进行了通报,其中所涉及的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强制下载第三方APP等问题,也严重损害了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本期“聚焦”,我们将从适老化行动、银龄族防诈典型案例、识骗防骗实用技能等方面展开分析,为筑牢防诈“安全线”,智慧守护银龄族贡献力量。

  爱心守护银龄族 适老化服务在升级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适老化服务正经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一个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构建,通过科技为老年人筑牢安全与便利生活的防线。

  在政策方面,我国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为适老服务与反诈防护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扩容提质增效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意见》提出建立“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兜底有保障、普惠有供给、市场有选择”。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推动服务供给提质扩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康复训练、健康监护等设备在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应用。这些政策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更注重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情感需求。

  工信部联合民政部等五部门共同开展为期半年的2025年优质老年用品“惠老助企”行动,加速智能终端、老年人常用网站及手机APP适老化改造,大力提升老年用品供需适配能力,以优质产品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政策指引下,各大基础电信服务企业从线上到线下,全方位推进适老化服务改造,让银龄族在数字时代拥有更多获得感。

  线上服务更智能,甘肃电信10000号推出“主动播报”服务。老年用户拨打热线后,系统将自动播报当前账户余额,无须任何按键操作,真正实现“开口即得的话费查询”,从源头上避免欠费烦恼,让关爱在通话第一秒便清晰可感。同时,10000号专门设立了老年用户专属通道,65岁以上用户拨打热线后直接接入人工客服,享受“零等待、无转接”服务。

  线下体验更暖心,吉林移动所有营业厅均配备老花镜、放大镜、急救箱、爱心座椅等适老用品;服务流程人性化,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预约上门服务”,从话费查询到业务办理全程代办;讲解操作步骤时提高音量、放慢语速,关键环节重复强调,让老年人慢慢理解、反复练习,绝不催促。

  数字赋能更高效,陕西联通推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系统,通过一码管理和物联感知体系,实现线上信息技术与线下介入相结合,对养老服务进行过程化、闭环式管理,统筹推进养老领域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构建全省养老资源“一本账”“一码管”的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运营服务支撑体系。

  法律护航 让银龄族老有所“安”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养老理财、AI换脸诈骗、保健品骗局等利用网络技术的新型诈骗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老年人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国浩律师(太原)事务所律师杨嘉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针对银龄族的典型诈骗案例进行了深刻剖析,深度揭露了诈骗套路,并就法律责任及救济路径作了介绍。

  杨嘉琪表示,一般涉及银龄族诈骗的案例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高收益为诱饵的养老理财型骗局。此类诈骗往往以高收益、稳回报为诱饵,利用老年人想给养老留保障的心理,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进行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吸引老年人投资理财产品,实则为非法集资或资金盘。例如湖北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某养老服务公司、谢某等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中,诈骗分子以筹建养老院、销售养老床位使用权为名,以年化8%~10%高额利息为诱惑,承诺到期后退还本息,非法吸收大量资金,导致上百名老年人受骗。最终,法院认定此案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二是藏在技术伪造背后的AI换脸新型骗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换脸诈骗是近年来新兴手段,犯罪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伪造老年人亲属或熟人面容、声音,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骗取老年人财物。此类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新型表现形式,因诈骗对象为老年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可以酌情从严惩处。

  三是利用健康焦虑的保健品及医疗器械虚假宣传。保健品骗局近年来呈现多样化和信息化的趋势。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高度关注,通过微信群、直播、免费健康讲座等模式,虚构产品功效,夸大疗效,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普通食品或保健品。例如,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近期查处多起典型案件,涉及企业通过微信群、直播等方式,宣传其产品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病”“抗癌”“延年益寿”等功效,但无法提供真实、准确依据,均被认定为虚假宣传并受到行政处罚。

  杨嘉琪指出,遭遇诈骗后,老年人应保持冷静,固定证据,及时维权。无论后续选择何种方式维权,证据都是核心支撑。需第一时间留存例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网页链接、宣传资料、直播录屏等材料,切勿随意删除或清理,避免证据灭失。同时立即拨打110报警,详细说明被骗经过并提交证据材料,请警方介入调查。若诈骗金额较小,不足以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也可要求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诈骗行为实施例如罚款、拘留等治安处罚。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追偿财产损失。例如对于保健品虚假宣传,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要求三倍赔偿;若因购买、使用产品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还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要求赔偿相应损失。此外,若合同存在欺诈、显失公平等情形,还可依据《民法典》请求法院确认合同无效或撤销,要求返还财产。老年人权益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打击涉老诈骗需要精准普法、严格执法与重拳打击多管齐下,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发力。希望通过明确诈骗套路与维权路径,帮助老年人增强防范意识、掌握维权方法,真正筑牢反诈防护网,让老有所“安”成为现实。

  牢记反诈知识 收获满分“答卷”

  1.当有陌生电话自称“税务局”“财政局”通知您可退税,并要求点击其提供的链接操作,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是:

  A.马上按照操作完成退款流程

  B.认准官方渠道,保护个人信息

  C.要求子女帮自己操作

  D.提供信息,让对方帮自己操作

  2.接到电话称“您账户涉嫌洗钱、需转入安全账户”,老年人应当:

  A.直接把钱转到对方提供的账号

  B.挂断电话,自己的账户不轻易动

  C.给对方汇款再报警

  D.先往对方推荐的银行打款

  3.有人上门维修、送货、送礼物,但身份不明,最合适的做法是?

  A.直接让其进屋,观察再说

  B.先确认身份,子女在家后再接待

  C.直接报警

  D.出言不逊

  4.遇到“免费旅游”“免费讲座”“免费保健品”邀请,伴随高回报承诺,老年人应当:

  A.争分夺秒报名前往

  B.带现金去现场先交定金

  C.多问子女或亲友并慎重考虑

  D.只要便宜就赶紧去

  5.在网上或电话中,被要求点击陌生链接、安装陌生软件、提供银行卡密码,正确做法是:

  A.点开链接查看详情

  B.安装软件后再考虑

  C.不点击、不安装、不泄露密码

  D.先安装再询问子女

  6.当有人说只要“贪便宜”就能赚大钱、回报高且零风险,这样的投资项目老年人应:

  A.立即投入试试看

  B.与子女或正规机构核实后再决定

  C.无风险就放心投入

  D.自己先投入试探

  7.老年人保健品推销中常见诈骗手段包括:

  A.宣称“特效药”“进口药”立刻见效

  B.医院正规治疗方案推荐

  C.无销售推销仅是健康宣讲

  D.可靠的亲朋好友推荐,无宣传

  8.当接到自称“儿子/女儿”或“孙子/孙女”急需汇款的电话,正确做法是:

  A.马上汇款救急

  B.先向本人核实、子女确认后再行动

  C.提供银行账号让对方转账

  D.拒绝并马上挂断

  9.在投资养老床位、预售养老服务项目时,最应警惕的是:

  A.经过子女、专业律师核实的项目

  B.公司承诺高息、优先入住但要先交大额预存款

  C.依法依规签订合同

  D.由具备正规资质的机构提供的服务或投资

  10.遇到要求将身份证号、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或微信提供的情况,应:

  A.直接提供信息

  B.稍后想想再提供

  C.保持警惕,不随意泄露

  D.提供后再立即汇款

  11.电话里有人说“您已经中奖,只要先交税费/手续费就能领奖”,正确做法是:

  A.先交钱再领奖

  B.马上报警或咨询,不轻信获奖说法

  C.直接告诉亲朋好友

  D.等待奖品寄到再交钱

  12.在ATM机操作时,如果对方提示“英文界面操作”“资金转入安全账户”时,正确做法是:

  A.立即照做

  B.忽略提示,退出离开

  C.先拍照存证再操作

  D.听从“工作人员”指令操作

  13.安装正规反诈软件(如国家反诈中心)或关注官方反诈渠道,对老年人来说是:

  A.可有可无

  B.是良好防范手段

  C.会泄露隐私,不建议安装

  D.只有年轻人才需要

  14.对于“网上交朋友后被索款”的情况(“杀猪盘”骗局),老年人应认识到:

  A.网络恋爱一定可靠

  B.无条件信任网络好友

  C.要警惕网络陌生人索钱,花时间深入了解真实情况

  D.立即给对方汇款表示信任

  15.若发现自己有可能被骗或已被骗,应首选的行动是:

  A.默默不说,怕子女担心

  B.分析后再决定

  C.立即向110或反诈专线咨询报警

  D.自己设法追回,不告诉别人

  答案:1.B 2.B 3.B 4.C 5.C 6.B 7.A 8.B 9.B 10.C 11.B 12.B 13.B 14.C 15.C

  掌握反诈技能 银龄防诈从我做起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因为网络信息不对称、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防范意识较弱,银龄族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为帮助银龄族识别网络骗局,切实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我们梳理了10个智慧反诈技能,切实助力老年群体增强防诈意识。

  守住“心理防线”不贪不怕

  技能核心:老年群体一定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彩票中奖、高回报投资、低价促销等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同时,不怕任何冒充“公检法”的威胁恐吓,官方绝不会通过电话办案并要求网络转账。

  防诈口诀:贪小便宜吃大亏,心中无贪念,骗子难靠近。

  核实身份“必走官方渠道”

  技能核心:在接到自称银行、保险、客服、熟人等的电话或信息时,凡是涉及钱财和个人隐私的,一定要立即挂断,并亲自拨打官方公布的服务热线或向家人求证,绝不使用对方提供的链接、二维码或联系方式。

  防诈口诀:主动核实最可靠,官方渠道是正道。

  保护“个人信息三要素”

  技能核心:像守护存折一样守护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任何正规机构都不会向大家索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防诈口诀:密码验证码谁也不给,身份证银行卡捂紧口袋。

  设置“转账冷静期”与“子女核对制”

  技能核心:无论对方催促得多急,在进行任何大额转账或网上支付前,强制自己暂停一下,并立即与子女或信得过的亲友商量。网络骗子最怕我们找人商量确认。

  防诈口诀:转账汇款别着急,先找家人问仔细。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技能核心:在子女的帮助下,下载并开启官方“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来电预警和短信预警功能。它能有效识别和阻断大量诈骗电话和链接,保障大家的信息安全。

  防诈口诀:反诈利器手机装,预警提示帮大忙。

  高度警惕“陌生链接与二维码”

  技能核心: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不扫描网络弹窗二维码等。不明链接和二维码背后很可能是木马病毒或钓鱼网站,一点一扫,个人信息可能会泄露,钱可能就没了。

  防诈口诀:陌生链接别乱点,可疑二维码不乱扫。

  谨慎网络交友与投资

  技能核心:对网络上主动搭讪的“贴心人”要保持戒心,特别是那些最终引导你到不明平台进行“稳赚不赔”投资的人,100%是“杀猪盘”诈骗。

  防诈口诀:网络交友要谨慎,带你投资是陷阱。

  辨识“虚假权威与亲情绑架”

  技能核心:务必学会识别骗子冒充的“警察”“检察官”“儿女”或“老友”,他们往往会利用我们的恐惧和关心进行诈骗。真出事警察会上门,孩子真缺钱会当面说。

  防诈口诀:冒充权威吓唬你,冒充亲情欺骗你,多方求证破骗局。

  积极关注社区宣传与典型案例

  技能核心:多参加社区组织的银龄族反诈讲座,多看新闻里报道的诈骗案例。了解最新的骗术,对一切网络诈骗说“不”。

  防诈口诀:防骗知识常更新,骗子手段都认清。

  增强紧急止损意识

  技能核心:一旦怀疑或确认被骗,要立即拨打110报警,同时立即联系银行申请冻结或停止转账。时间就是金钱,越快行动,挽回损失的希望越大。

  防诈口诀:一旦被骗莫心慌,立即报警找银行。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