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丁文婷)黄浦江畔,再迎全球质量界的“思想盛宴”。11月7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上海交易团配套活动——“国际质量创新论坛”在上海市举办。论坛由上海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指导,上海市质量协会主办。
本届论坛以“质量:AI赋能韧性与绿色供应链,信任促进合作与全球增长”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质量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供应链发展的新路径。
论坛现场,与会嘉宾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绿色可持续与信任合作的核心。这一共识为全球质量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益洋表示,上海将依托进博会平台和国际质量创新论坛等渠道,加强国际质量合作与制度型开放,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积极引入国际质量专业组织,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深化新领域的交流合作,构建高水平全球质量创新平台。
上海市质量协会会长、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俞光耀指出,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始终致力于搭建开放高效的国际质量交流平台。未来将继续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深化国际合作,助力质量变革与质量强企、强链、强市建设,服务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长劳尔·莫尔特尼通过视频致辞,高度评价了中国在质量与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他表示,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为他人制造”向“为全球创新”的转变,产品质量赢得了国际认可。
在主题演讲环节,美国采埃孚集团质量副总裁杰德·马赫夫科介绍了方针管理方法,通过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和X矩阵等工具,为企业将AI驱动的质量战略精准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径。日本能率协会(JMAC)咨询株式会社社长大谷羊平分享了JMAC82年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其利用数字化技术,在解决现场问题、优化工厂运营和创新供应链3个层面,助力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做法。国际可持续与碳认证组织(ISCC)和Meo碳解决方案总监杨·亨克表示,ISCC在中国的认证数量已达2108个,并且增长速度非常快,显示出中国市场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方面的巨大潜力。
来自均瑶集团、博世中国、百联集团和环境院的4位企业代表,在企业家演讲环节分别围绕“四化”战略的智能化布局、人工智能驱动质量变革、构建敏捷韧性供应链,以及品质与创新的匠心坚守等主题,分享了AI赋能质量与供应链转型的创新实践与前瞻思考。
论坛举办期间,上海市质量协会还正式发布《首席质量官等级评价实施细则》与《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指南》两项团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