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当体重达到330斤,当子宫内膜癌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甲减、双下肢丹毒,这台肿瘤手术还做得了吗?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团队用20余天的“闯关”经历给出响亮答案。11月12日,记者从中国医大一院获悉,由妇科牵头的MDT团队让极重度肥胖不再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拦路虎,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扫清了肿瘤威胁。
肥胖多病又遇肿瘤威胁
太胖了!这是费女士(化名)给医生的第一印象。身高160cm,体重高达330斤的她BMI值达到62.71,几乎是正常值高限的三倍。不久前,费女士因间断性阴道流血来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全面检查,她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就是手术,但对于费女士来说,却有困难:极重度肥胖导致的呼吸功能异常降低了费女士对麻醉和手术体位的耐受性。也就是说,如果进行微创手术,“头低足高”的手术体位将对其心肺造成巨大负担,存在无法耐受的风险;如果进行开腹手术,过厚的脂肪层可能导致视野暴露困难、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术后恢复慢等问题。不仅如此,费女士还合并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双下肢丹毒,这些疾病给费女士的手术难度增加了一道道门槛。
定制方案妙手“扫雷”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医院妇科李慧教授治疗组立即启动多学科诊疗(MDT),由妇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心血管内科、放射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团队专家共同评估,制定了治疗方案。评估心肺功能、维持血压稳定、精准调控血糖,优化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经过10余天的前期准备,妇科团队开展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
极重度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的难度极大。此时,费女士腹内脂肪肥厚、肠管冗长下垂,严重干扰手术视野。腹腔镜下,肥厚的网膜组织和肿胀的肠管占据了盆腔大部分空间,使得子宫及附件区域的解剖结构难以辨识。为保证手术成功进行,在妇科主任张颐教授的指导下,李慧教授治疗组提前为患者增加床旁固定板保障术中身体稳定,特制了能够穿过厚厚的腹壁脂肪的设备。
手术中,医疗团队巧妙调整体位,借助加长设备及镜下器械,逐步推开肥厚冗长肠管的干扰,分离粘连,清晰暴露手术区域。在分离血管等精细操作中,团队精准辨识解剖关系,随时调整体位以有效暴露术野、控制术区出血、保持术野清晰。在极度受限的空间里,医疗团队展现了高超的镜下手术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最终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手术。
术后,费女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严密监护,一天后,费女士顺利脱机拔管转回普通病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费女士血糖、血压控制稳定,伤口愈合良好,活动能力逐渐恢复,五天后顺利出院。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尚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