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经历了整个夏天的忙碌,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新农人”张静的家庭农场越办越红火,农场线上线下每年的销售额有300余万元。“供销合作社办了不少供销集市活动,我都参加了,也不用交摊位费。”张静告诉记者,在供销集市接触到的客户,绝大多数会转化为线上的持续购买力,供销集市成了她和乡亲们走上增收致富之路的好平台。
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举办的供销集市活动,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以“助农销售、便民消费”为主题的产销对接活动的缩影。五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发挥经营服务网络和组织体系优势,加快推进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物畅其流水平,强化联农带农惠农机制,更好服务城乡居民消费新需求。
构建农产品销售大平台
在浙江、湖南、山西、内蒙古、云南等地,车轮上的“流动供销”已悄然打通偏僻乡村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
“多亏了你们及时来收,不然这些李子就要烂在树上了!”在云南边境,勐腊县勐伴镇卡咪村村民岩香看着供销服务队的队员们将自家的李子装上车,激动地往队员手里塞着刚摘的果子。供销服务队的帮助解了李子摘收的燃眉之急,还让他家增收1200余元。
今年以来,勐腊县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流动供销致富车”服务模式,把职工福利、食堂采购和消费帮扶结合起来,在全县挂牌设立了43个流动供销致富帮扶联络站,帮助农户代买代卖,构建城乡双向流通渠道,破解农村买难、卖难问题。
流通模式多样化、流通主体多元化是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改革发展的显著特点。在浙江金华,供销合作社已经形成了以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华东金华农产品物流中心2家集散地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交易辐射周边四省九地市。五年来,全系统致力于推动优化农产品市场布局,重点发展产地市场、田头市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正持续释放农产品流通活力。
线下流通百力齐发,线上销售同样热力十足。五年来,全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年均增长8.6%,培育了黑龙江“小康龙江”、江苏“鲜丰汇”、湖北“供销荆选”、重庆“村村旺”和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等电商品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系统农产品销售额占销售总额比重超44%。
打造供销冷链“直通快车”
个大味美的新疆干果、红艳欲滴的青海枸杞、黄澄澄的陕西小米……在江苏省江阴市晟通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农产品帮扶专柜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各色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展柜背后是320平方米的冷藏冷冻库、200平方米的产品展销厅及培训中心。这些配套设施,让帮扶专柜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底气。
在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骨干网的冷链园区,随处可见“供销冷链 助农优鲜”的标语。“我们针对各地农产品区位优势和特点,进行定制化设计,打造冷链物流资源整合、运输配送、公共型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等平台。”广东新供销天业冷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灼维介绍。
在广东,自19个地市88个项目组网投产运营以来,农产品腐损率降低5%以上,销售期平均延长4至5倍,提升农产品价值10%左右。
“十四五”期间,供销总社组织全系统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在农产品主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销售地建设600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10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基地和200个城市销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初步建成了以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省域网、区域网与信息平台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预计到2025年底,全系统累计冷库库容将达1300万吨。
“田头到餐桌”的公共型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服务体系正助力越来越多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集群,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搭乘“供销冷链 助农优鲜”直通快车走得更远。
织密联农带农“致富网”
初冬时节,天气晴好。在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美亨公社”5000余亩蜜柚种植基地,接龙供销合作社员工化身助农小分队,帮助果农采摘运输当季蜜柚。“接龙供销合作社领办的‘美亨公社’蜜柚基地精心培育优质农副产品,带动了1500余户农民实现增收。”巴南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
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镇侯家沟村3组村民刘金会尝到了丰收的甜头。“田里的谷子收割后,卖给供销合作社包装成‘榆供黄金搭档’销售,价格比平时高很多。”刘金会说。
“榆供黄金搭档”是榆林市供销合作社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推出的一款产品,将优选的米脂小米和横山绿豆按照3∶1的比例进行包装销售。近年来,榆林市供销合作社以“互联网+”为载体,实施“品牌兴社”战略,增强了榆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供销合作社流通服务向全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中,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品牌矩阵正在形成。在棉花、茶叶、果品、食用菌等供销合作社传统优势产业和鲜活农产品经营领域,一批竞争优势明显、质量安全可追溯的农产品品牌在带动各地农业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新征程上,供销合作社系统将持续织密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进一步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谱写为农服务新篇章。
(本报记者 董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