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于欣莉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的28万亩高标准农田里,滴灌管道如黑色丝带纵横交错。曾经大水漫灌时“跑冒滴漏”的场景已成为历史,如今这里的农田不仅享受着滴灌技术带来的“精准呵护”,收成也更好了。
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稻田里,现代化播种机轰鸣而过,稻种精准入土,滴灌带与降解膜同步铺设。
“过去种水稻,水像‘流水账’哗哗淌,现在用上滴灌技术,节水2/3,产量却不减。”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介绍,通过“旱直播+降解膜覆盖+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当地旱作水稻亩均用水量仅350立方米,亩产稳定在500公斤左右。而且绿色种植的稻米品质更优,市场售价也比普通大米高出不少。
这只是内蒙古推广滴灌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其作为农业生产的“一号工程”。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水情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将开展节水行动纳入“六个行动”进行部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各地政府统一协调,集中推进水肥一体化工程建设,让这项技术推广从农牧部门行为上升为各级政府行为。
在西辽河灌区,浅埋滴灌技术让水分和养分能够精准到达作物根部;在河套灌区,井黄双灌、引黄滴灌等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全力推广滴灌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技术,内蒙古将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资源条件,探索形成了6大区域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此外,自治区依托多个项目实施,累计整合资金近170亿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还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近5年,引入土地流转资金近70亿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超800万亩。
科技创新驱动也是关键一环,内蒙古设立专项课题,与多位院士和专家团队合作,组建了多个农业节水专项技术研发团队。其中,大博农机发明生产的黄河水直滤滴灌设备,目前已研发出第五代产品,全区推广面积近130万亩,精准破解了黄河水泥沙堵塞区域的瓶颈。
据了解,内蒙古引进和培育了67家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就地生产、就地安装、就地使用、就地维护”。而宣传培训则让更多农民了解和掌握了这项技术。今年,内蒙古开展农业节水政策“1257”宣讲行动,累计培训4.5万人次,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节水灌溉技术。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大黑河乡宏宇合作社的李亚平,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前不久,他已安装了新的智能节水设备,包括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智能调压电磁阀、智能控制系统等,这些设备就像农田的“水管家”,可以根据土壤墒情等数据,精准调节灌溉水量和时间,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科学节水等措施,他的示范田化肥用量减少20%,马铃薯亩产稳定在3.5吨以上,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参与节水种植。
如今,内蒙古的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大幅提高,达到3097万亩,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64%;农业用水效率也显著提升,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07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88;粮食单产提升效果更是尤为突出,全区粮食产量由2020年的732.8亿斤提高到2024年的820.1亿斤,增幅11.9%,实现了“二十一连丰”。
从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推动,到企业和科研团队的科技创新,再到农民的积极参与,内蒙古在农业节水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方面,实现了政策制定与百姓需求的双向奔赴。每一滴精准滴落的水珠,都承载着内蒙古农业节水增效、粮食丰收的希望,也为全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内蒙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