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梅刚
“以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对口工作,现在进了‘零跑汽车新能源汽车技术订单班’,不仅学费有减免,毕业考核合格就能直接入职,心里特别踏实。”10月21日,呼伦贝尔市扎兰屯职业学院学生王彤感慨地说。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聚焦能源、农林、医药、旅游等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创新推行“订单班”培养模式,构建起“校企协同、精准对接、就业闭环”的产教融合新生态。
立足本地产业布局,呼伦贝尔市统筹呼伦贝尔学院、扎兰屯职业学院、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共开设26个“订单班”,覆盖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护理、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等10余个专业,年培养定向人才超800人。其中,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18个“订单班”与呼伦贝尔金新化工、东北阜丰生物科技等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课堂搬进生产车间;扎兰屯职业学院联合零跑汽车、齐鲁制药等企业,打造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快车道”;呼伦贝尔学院与扎煤公司续签采矿工程“订单班”,为能源行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深秋时节,在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订单班”实训车间,来自呼伦贝尔金新化工的技术总监正指导学生操作机器,这样的“企业导师进课堂”场景,在“订单班”已成常态。“既要懂理论,更要会操作,这是‘订单班’培养的核心要求。”该技术总监说。
为破解传统职业教育“学用脱节”难题,呼伦贝尔市“订单班”构建起“定制化教学+双导师指导+双基地实训”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上,采用“基础理论课(学校主导)+企业特色课(企业主导)+实践项目课(校企协同)”模式,将企业生产流程、技术标准、安全规范融入教学,如齐鲁制药“订单班”开设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相关特色课程,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订单班”增设现代农业装备操作与维护有关实践课程,确保学生所学即企业所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推行“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技术骨干承担实践指导,部分企业导师还参与课程开发与考核评价。实训环节则实行“校内仿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联动,学生在校内通过模拟设备掌握基础操作,再进入企业真实岗位参与生产,在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
“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我提前熟悉了化工生产的全流程,毕业入职后直接就能独立操作设备。”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张磊,如今已成为呼伦贝尔东能化工的技术骨干。
“订单班”不仅让学生受益,更成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地方促进就业的“金钥匙”。
对学生而言,“订单班”意味着“就业有保障、技能有提升、经济有补贴”。入学即明确就业方向,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焦虑;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掌握岗位核心技能,缩短上岗适应期;部分“订单班”提供学费减返、生活补贴、企业奖学金,实习期间还能获得实习工资,有效减轻经济负担。
对学校来说,“订单班”推动办学模式从“以教为主”向“需求导向”转变。围绕企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避免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引入企业设备与技术,弥补学校实训条件不足;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校内教师赴企业实践,助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办学质量与社会口碑显著提升。
对企业而言,“订单班”实现了“精准引才、高效育才、稳定留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定向输送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解决“招聘难、培养贵”问题;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文化与生产流程,入职后快速胜任岗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准员工”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降低员工流失率,为企业长期发展储备技能人才。
“订单班”模式,是呼伦贝尔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呼伦贝尔市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更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重点围绕新能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扩大培养规模,让“订单班”成为培养边疆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为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