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 跑出产业升级加速度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十四五”以来,通辽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项目为王、招商为要”发展理念,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擎、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绿色低碳发展为方向,奋力书写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篇章。

  项目建设势如虹 投资驱动显成效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通辽市高度重视地区经济发展,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主要领导主动靠前调度、带头外出招引,持续在“全方位突破困局、高质量跨越追赶”上攻坚突破,推动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亿元以上投资项目齐头并进。238万千瓦风电大基地全容量并网运行,为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劲绿色动能;龙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迅速推进,展现“通辽速度”与“通辽精度”;以锦联铝材、创源金属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先行示范,推动绿电铝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跃进;玉王、梅花等生物制造企业深耕细作,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查草高速全线基本建成,交通大动脉更加畅通;城市更新与品质住宅项目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共同绘就了一幅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生动图景。

  民间投资增长有力。“十四五”以来,通辽市坚持发挥民间投资的主力军作用,常态化推介一批对民间资本有吸引力的高质量项目,持续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着力破解项目审批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同时,规范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固废处理、交通运输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在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下,5年间,累计实施民间投资项目超1500个,全市民间投资增速从2020年的2.5%跃升至目前的21.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超过50%。

  政府投资引领作用凸显。近年来,通辽市精准把握国家与自治区重大战略机遇,高效运用政府投资,充分释放其“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与撬动效应,在关键领域谋划实施了一批夯实基础、着眼长远的重大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2024年建设规模创历史新高,落实春季项目147.44万亩、秋季项目166.26万亩,总量占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的1/3,建设面积居全区首位,有力推动“塞外粮仓”提质增效;科尔沁沙地治理纵深推进,实现荒漠化、沙化面积“双缩减”,让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实;引绰济辽工程全线试通水圆满成功,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有力彰显了政府投资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领和支撑作用。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000多个,年均总投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增速达到20%以上。

  保障服务精准化 推动建设加速度

  项目落地快不快,建设顺不顺,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保障服务。通辽市创新机制、精准施策,打出优化服务“组合拳”,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深化领导包联。建立领导包联重点项目机制,印发《通辽市市旗两级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工作方案》,选取社会影响大、地区贡献度高的2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实行厅级领导“一对一”包联对接,全流程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带头定期深入项目一线,现场办公、协调调度,成为解决项目推进中堵点、难点问题的“首席服务官”,快速推进龙马装备制造、创源金属、锦联铝材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落地转化。

  推行帮办代办服务机制。通辽市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大力推行联审联批、容缺受理等改革举措,最大限度压缩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限,推动项目审批全面提速,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组建市级帮办代办服务中心,成立联审联批工作组,市政府领导作为总召集人,抽调各审批部门业务骨干进驻,针对工程项目审批环节多、流程长、跨部门协调难等问题,聚焦优服务、减材料、压时限,推行“区域评估”成果共享,深化“多合一”改革,实施“联合验收”机制,对用地供给、能耗环评、用电用水、规划选址等审批及要素事项给予优先保障和重点推进。全面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确保了项目建设“高效率”,筑牢发展“软支撑”。

  强化要素保障。市财政整合各类资金,每年拿出近亿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全市产业发展及社会民生领域等重大项目前期费用,保障项目有序开展。积极盘活挖潜依法收回和处置闲置土地,优先保证符合产业政策且投入产出率高的科技型、节能型、生态环保型项目用地;强化土地资源要素弹性保障,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用地要素供给,支持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有解思维推动项目节能审查办理,变“坐等审批”为“上门服务”,为内蒙古霍都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新型预焙阳极项目、金煤化工有限公司10万吨草酸扩建项目等全市重点项目提供“点对点”服务,促进形成投资超千亿元。

  产业升级谱新篇 集群发展向新行

  通辽市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中,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科尔沁区围绕装备制造、中(蒙)医药等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稳步增长,打造自治区级科研平台7家,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功落户,海邻生物联合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院校共建研发中心,协同创新更进一步;霍林郭勒市大力发展绿色电解铝产业,推动铝产业向高端化、终端化、绿色化转型,2024年电解铝产量达269.9万吨,铝水就地转化率达89.1%,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物流成本,向“铝产业强市”迈出坚实步伐;开鲁县壮大玉米生物科技集群,因地制宜引进圣达、玉王、善和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迈进;科左中旗推动中连商10万头屠宰加工等项目落地,打通“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65%提高至78%,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农牧业总产值比从1.5:1提高至1.7:1;科左后旗立足肉牛、硅砂两大优势产业,全力推动产业链从“资源初加工”向“价值链高端”跃升,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振兴发展之路;库伦旗坚持“农牧稳旗”发展思路,重点推进屠宰加工产业园、育肥牛云仓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盘活库伦镇三家子、固日班白等闲置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同步推进额勒顺镇大肥牛养殖基地、茫汗苏木肥牛小镇建设,牧业年度牛存栏达43.5万头、年内出栏9.9万头,发展底气越来越足;奈曼旗从政策支持到服务创新多管齐下,实现了“企业有事马上办、办事不求人”的园区服务常态;扎鲁特旗成功申报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成为全国15个试点旗县之一。霍煤鸿骏火电灵活性改造、道老杜50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装机容量增至256.5万千瓦;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英利650MW高效光伏组件智能生产线、天恩4.5GW液流电池储能集成、天盈重力储能等国家级项目,形成光伏—储能—氢能全产业链布局;蒙药产业迈入智能化新阶段,蒙药股份珍宝丸智能生产线建成,产能增至原水平的3倍,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除此之外,新能源、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也齐头并进,共同构成了通辽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展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能转换的生动局面。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通辽市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紧抓项目建设“牛鼻子”,跑出产业升级“加速度”,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谱写现代化通辽建设的辉煌篇章。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