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旗营商环境变革记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薛来

  冬日的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寒意已浓。但在500千伏变电站电网侧储能项目的工地上,却是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工人们正在进行基础开挖,挖掘机的铁臂在蓝天下来回挥动,运输车辆的引擎声与钢筋的碰撞声交织成一首奋进的交响曲。

  项目负责人袁平站在工地前,目光扫过平整完毕的储电池仓场地,最终落在一份装订整齐的文件上。他的指尖轻轻拂过文件日期——2025年6月20日,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这个日子,我终生难忘。就在这一天,我们同时拿到了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这‘四证齐发’,为项目真正摁下了‘快进键’。”

  他口中的“四证”,是企业项目开工前必须翻越的“四座大山”。按照传统审批流程,企业需要向多个部门依次申请,申请材料繁多,审批流程复杂,办理周期较长,往往需要数月甚至近一年时间。

  如今,在乌拉特中旗,这一漫长过程被压缩到了极致。“四证齐发”的背后,是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发展之“进”。

  “减法”与“加法” 审批壁垒的破与立

  “所有流程手续都得到了大幅简化。”袁平回忆起“四证齐发”的那天,依然感慨万千,“以前是企业追着部门跑,层层审批如同闯关,现在是部门领着企业跑,全程服务就像管家,这种感觉完全不同。”

  这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乌拉特中旗将2025年定为“营商环境优化攻坚年”,核心目标就是打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隐形壁垒”,让企业“轻装上阵”。

  在旗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叶茂挺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被翻得起皱的“容缺清单”。这份清单上,项目立项、规划许可等109项高频审批事项被逐一梳理,核心材料与非核心材料用不同颜色清晰分类。

  “‘容缺受理’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重塑流程。”叶茂挺拿起清单解释道,“我们通过极限协同、数据互通,把过去的‘串联审批’变成了‘并联审批’。这种模式创新,让审批效率产生了质的飞跃。”

  这一“减法”做得果断而彻底。工业用地审批时限由47个工作日压缩至33个工作日;企业开办实现“一窗通办”,半天内就能拿到营业执照;“装配式并联审批+承诺制容缺受理”模式,让项目审批跑出了“新速度”。

  在政务服务大厅,乌拉特中旗徐木匠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潘艳红刚刚办完业务,她兴奋地分享自己的体验:“在这里,一个窗口就能办完所有手续,这种便利度让企业能够更专注于生产经营。”

  审批环节做“减法”的同时,政务服务在做“加法”。旗政数局创新实施重点项目审批建设前期联合辅导机制,让各部门业务骨干从审批后台走向服务前台,主动为企业提供“集成化、联合式”辅导。

  “前期联合辅导解决了我们报批业务不熟、多头跑的难题!”乌拉特中旗晟耀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健宁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需要自己摸索审批流程,常常因为一个小问题来回折腾。现在有专业团队提前指导,项目推进效率显著提升!”

  这种“加减法”的成效正在持续显现。截至目前,该旗共办理企业开办370件,企业简易注销189件,企业准营11件,员工录用1742件,涉企不动产登记166件,涉企服务满意度达到98%以上。

  “速度”与“温度” 要素保障的刚与柔

  营商环境的好坏,不仅体现在纸面的速度上,更体现在面对企业急难愁盼时的那份温度与担当。

  在神华巴彦淖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干熄焦节能技改项目的现场,高达数十米的干熄焦主体设备已基本安装完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工人们正在进行汽轮发电厂房墙体保温层和厂区地下循环水管道铺设作业。然而不久前,项目主管张涵冰曾一度为汽轮机厂房一台32T起重机的安装监督检验犯了难。

  “特种设备检验涉及上级部门,协调难度大,程序复杂。”张涵冰回忆道,“那台起重机是整个项目的关键设备,如果检验延误,将直接影响后续安装进度,眼看就要影响整体竣工时间。”

  企业的焦虑,很快变成了旗市监局的行动。他们迅速联系内蒙古自治区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巴彦淖尔分院,并派专人专车接送检测专家到现场,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检测任务。

  更复杂的考验,出现在内蒙古能源乌拉特中旗150万千瓦风储基地项目。在广袤的草原上,一座座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拔地而起,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然而,该项目关键的1000吨起重机械,其安全检验需要跨区域协作。这种大型起重设备的检验在本地缺乏先例,按照常规流程需要多方协调,耗时良久。

  旗市监局得知情况后,主动上报协调,最终促成宁夏石嘴山特检分院与内蒙古自治区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巴彦淖尔分院的首次跨区域合作。两院专家严格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对起重机完成了全面“体检”。

  “检验工作的高效完成,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项目负责人站在正在吊装的风电机组下感慨道,“这种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温度’,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投资兴业更有信心、更觉安心。”

  这份“温度”,从重大项目延伸至街头巷尾。针对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难题,乌拉特中旗创新推出“政务夜市”。华灯初上,哈萨尔广场的“政务夜市”服务台前人头攒动,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着市民的各类咨询。

  “没想到逛个夜市还能咨询企业变更、预约审批服务,真是太贴心了!”刚刚咨询完创业补贴政策的居民王耀新开心地说。

  “沃土”与“热土” 城市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如同培育一片肥沃的土壤,让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安心经营、蓬勃发展,最终形成城市与企业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如今的乌拉特中旗,处处涌动着蓬勃的市场活力,展现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乌拉特中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4.9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同比增长96.2%,增速领跑全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个、开工16个,居全市第一;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3.3亿元,占全市总量接近四成;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027户,实现强劲增长。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成”的良性循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的乌拉特中旗,正成为一片创业的热土、发展的热土。

  旗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贺文奇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他举例说,旗发改委持续跟进蒙能乌拉特中旗150万千瓦风储基地项目的塔筒供货进度,加强与当地塔筒生产企业锦峰重工沟通,督促企业加快生产进度和设备运输进度,保障项目吊装工作顺利推进。

  在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资源要素正不断向这里集中配置。园区通过开展资源要素“大盘点、大起底、大整合”行动,推动可用、可开发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配置。鹰虎煤泥综合利用项目采用“标准地出让”“拿地即开工”模式,从备案到拿到《土地不动产权证》全流程仅用时27天,较原法定时间压缩了57%,刷新了当地项目审批的新速度。

  “我们要积极联合各部门,尽快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疑惑,为企业高效运营、项目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在一次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乌拉特中旗委书记崔景翔的承诺掷地有声。这场别开生面的政企对话会,正是乌拉特中旗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的生动注脚。

  “我们将继续围绕‘事事中意’营商环境品牌建设目标,以流程再造、数字赋能为抓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全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崔景翔表示。

  夜幕降临,政务大厅的灯光次第熄灭,但24小时自助服务区的招牌依然明亮。那束光,不仅照亮了空无一人的大厅,更照亮了乌拉特中旗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的坚实路径。从“四证齐发”的审批速度,到“政务夜市”的服务温度,再到跨区域协作的保障力度,这片北疆热土,正用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