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天府文脉,薪火绵长。成都师范学院自1955年创校以来,累计为巴蜀大地输送了16万余名优秀教育工作者,成为四川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从成人高校到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的成功转型,见证了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办学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拥有70年办学积淀的师范院校,学校以“薪火成师”党建品牌为引领,系统实施“薪火·领航”“薪火·行知”“薪火·登攀”“薪火·赋能”四大工程,全面锤炼育人品格、践行育人使命、激发创新内涵、凝聚发展动能,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薪火·领航”铸就信念坚定的“成师品格”
学校将“薪火·领航”工程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党建引领,把牢立德树人根本方向,着力打造“薪火成师”党建品牌,持续锤炼信念坚定、绝对忠诚的“成师品格”,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学校在“十四五”期间提出“1955”行动方案,明确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构建九大体系,实施五大行动,强化五大保障。在此基础上,学校党委进一步以“薪火成师”党建品牌为引领,将方案核心工作整合拓展为“薪火·领航”“薪火·行知”“薪火·登攀”“薪火·赋能”四大工程,推动党的领导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各环节。
学校将“两个确立”“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见诸行动,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在思想铸魂方面,健全“第一议题”和理论学习制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目前,学校已获批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个、课程思政标杆院系3个,10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名单,思政工作成效显著。
在组织建设方面,学校将原有的15个党总支全部优化调整为二级党委并同步设立纪委,构建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常态化推进“三分类三升级”活动,不断夯实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础。一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省级“双创”单位的涌现,充分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学校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积极配合完成省委巡视并持续推进整改落实工作,内部巡察的监督利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动态化风险排查与防控机制持续完善,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薪火·行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成师使命”
学校深刻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以“薪火·行知”工程为总揽,自觉传承与弘扬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将价值塑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创新构建以“行知”为核心的育人体系,涵盖“行知讲堂”“行知故事”“行知悦读”“行知实践”“行知观察”“行知教研”等板块。通过“果筐学堂”“信蜂行动”等全国知名实践品牌,引导学生在服务基层、奉献社会中厚植教育情怀,在知行合一中锤炼师能师德。
学校始终坚守“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个回归”,深化“五育融合”,强化“四新”引领。通过实施“优课·良师”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能力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教育学成功入选四川省“贡嘎计划”一流建设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本科专业增至42个,获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及以上优质专业数量占比达40%,1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课程建设质量跻身全国前列,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大幅攀升。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顶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奖等级与数量稳居四川省高校前列,充分彰显了学校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教育发展新趋势,学校坚定师范底色,形成“顶天立地、一体两翼”办学思路,在做强普通师范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成为全国少数同时承担普通师范生、公费师范生、地方“优师计划”和职教师资培养任务的高校之一。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学校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牵头成立“四川智慧教育联盟”,打造“智能+师范”教育新形态,探索面向未来的教师培养新模式,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薪火·登攀”激发探索创新的“成师内涵”
学校以“薪火·登攀”为牵引,聚焦学科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不断丰富探索真知、勇攀高峰的“成师内涵”,彰显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近5年来,学校学科建设实现系列突破,入选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第一层次“优先培育类”。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学校前瞻性培育体育、农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交叉学科,构建更具活力的学科生态系统。
科研创新方面,学校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改变“散兵游勇”式研究模式,形成聚焦重点、协同攻关的良好生态。近5年,承担国家社科、自然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42项,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突破。合作研究成果首次登上《自然》正刊,标志着学校科研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显著,STEAM科创教育科普基地获科技部表彰,23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实现基础教育领域全覆盖,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学校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精准帮扶四川道孚县、丹巴县等地,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及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累计培训教师20万余人次,成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此外,学校牵头推进的“四川智慧教育联盟”覆盖西部7省市350余家单位。90余项智库咨政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真正实现了“将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
“薪火·赋能”凝聚团结奋斗的“成师动能”
学校“薪火·赋能”工程着眼于优化内部治理、改善办学条件、激发内生动力,为学校行稳致远提供不竭动能。通过以开放促发展、以投入强基础、以治理增效能,持续激发全校师生守正创新、攻坚克难的“成师动能”。
5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多元立体的国际合作网络。累计招收国(境)外学生400余名,派出交流学生200余名,留学生规模和海外留学人数均位居全省新建本科高校前列。在提升合作层次方面,学校与国(境)外机构共建6个深度合作项目,开展智慧汉语教学等特色项目,近百名教师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访学研究工作。同时,依托东南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开展国际比较教育与文化研究,有力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学校通过“拔尖人才建设计划”“青年教师成长托举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工程,形成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拥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省厅级创新团队9个,获省级及以上荣誉的专家60余人次。
在夯实办学基础方面,学校加强实验室、智慧校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增长,图书馆馆藏资源日益丰富。万兆校园网、新型智慧教室、高清录播系统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极大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体验。以“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办理学籍证明为例,以往耗时数天的学籍证明办理,现通过手机端“成师通”App即可“秒办”,智慧校园建设成效充分彰显。
同时,学校还构建“保障型”与“发展型”相结合的学生资助体系,创新资助育人模式,积极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师生。
展望未来,成都师范学院第三次党代会锚定发展目标,擘画“三步走”战略蓝图。力争在建校80周年时实现与教育现代化同步的高质量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在新的征程上,全校师生正凝聚奋进力量,矢志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新篇章注入“成师智慧”、贡献“成师力量”。
(成 燕 陈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