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撬动“大市场”


(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薛蒙蒙

  “全球约60%的取暖器来自浙江慈溪”“全世界每10辆童车,就有4辆来自河北平乡”“全球每10朵茉莉花,就有6朵来自广西横州”“全国每10条马面裙,就有至少5条来自山东曹县”……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用品,很可能就产自一个“不出名”的县城。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牵着乡村,是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翻开一批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的名录可以看到,县域经济是因地制宜发展的结果。各地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形成了诸多类型的县域经济模式——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石。一些依托制造业成长起来的工业大县,GDP规模可达千亿级别。

  如江苏昆山的产业从承接中国台湾地区的代工企业起步,如今,昆山生产总值连续3年突破5000亿元,连续21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首,集聚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万个外资项目。

  工业大县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块状产业集群,并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山东曹县的汉服产业从影楼布景和摄影服饰加工起步,到如今已经形成覆盖设计研发、剪裁绣绘、营销售后的全流程汉服产业链。2024年,曹县汉服线上线下总销售额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超50%。

  伴随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需要,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县域力争摆脱“低端锁定”困局,奋力向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湖南醴陵坚守陶瓷、电瓷、花炮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智能化改造,培育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陶瓷企业自动化率超过70%,花炮生产涉药工序实现100%机械化,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农业经营形态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许多县域围绕特色形成了生产加工集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日趋成熟。山东临朐鹅肝产量达5000余吨,已经在全球市场中占比20%。四川苍溪是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搭上电商“快车”,一条“种植+加工+电商”全产业链已经形成。

  此外,随着乡村多元价值的发现,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越来越多的旅游大县、生态大县涌现。例如“中国蜜蜂之乡”山西沁水,通过建设蜜蜂文化休闲体验园和“蜜蜂小镇”,推动蜂蜜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生态蜂业的自然价值和文旅产业的体验价值结合。

  

  

  县域生产力不断壮大,县域消费也在提档升级。今年上半年,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409亿元,增长4.9%,县乡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8.9%,消费需求向品质化、品牌化、多样化等方向转变。新需求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体验,县域旅游消费快速发展,线上消费模式持续增长,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商业模式接续创新。

  县域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亟待突破;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盲目跟风;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需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兴,国家强。县域不只是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故乡,更是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广阔天地。数千小城恰如一条条奔腾的江河,万流入海,汇聚起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力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