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在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均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但立足现实,不难发现思政课教学有时未能充分关照学生现实的思想困惑与生活实际,学生管理工作有时过于侧重事务性处理与应急性应对,这种分离状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育人整体效能。鉴于此,高校应探寻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从而提升育人质量、落实根本任务。
协同理念,筑牢协同育人的思想根基
任何实践创新都始于理念的引领与先行。要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深度融合,高校必须打破长期存在的思维定式与部门壁垒,在全校范围内,尤其是在各级领导、思政课教师、学工干部以及专业课教师中牢固树立“大思政”格局下的协同育人理念。
其一,树立“全员育人”共识。高校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育人是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共同使命,学生管理队伍要实现从单纯“管理者”向“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角色转型,将价值引导、思想关怀与事务管理有机结合,把立德树人融入日常管理与服务的每一个细节。思政课教师则要突破课堂与教材的边界,主动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场景,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与成长困惑,让理论讲授更具现实温度与针对性。同时,高校要通过专题培训、集体学习以及案例研讨等多种途径,让“人人都是育人主体,处处都是育人场所,事事都是育人内容”的理念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其二,强化“全过程育人”共识。育人工作应贯穿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高校应当意识到,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学生管理不应局限于课外活动,二者需在时间维度上相互渗透、在内容安排上彼此呼应。高校在设计协同路径时,应覆盖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就业指导的完整周期,根据学生在适应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与实际需求,动态调整教育重点与管理方式。
其三,深化“全方位育人”共识。思政教育应向第二课堂、学生社区、网络阵地等延伸,将价值引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与场景中;学生管理要善于从日常事务和服务工作中提炼育人元素,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疏导思想困惑有机结合。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同时激活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以及网络育人等多元载体,以此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高校需通过统筹规划推动各类育人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育人场域同频共振、协同增效,由此学生既能在理论学习中夯实思想根基,又能在实践体验中深化价值认同。
协同内容,打造协同育人融合新格局
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协同,最终要落实到育人内容的深度融合与相互支撑上,以不断生成的优质内容供给促进协同育人成效。
其一,加强思政理论教学与日常管理的价值融通。思政课教学内容应更紧密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积极回应他们在学业发展、人际交往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阐释现实问题,让理论学习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加快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如奖学金评定办法、违纪处理程序、宿舍管理条例等,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制度的刚性约束与价值的柔性引领相结合,使制度不仅成为行为标尺,更成为价值载体。
其二,推动思政课程与“第二课堂”体系化衔接。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核心内容与价值要求应向“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延伸与拓展,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互促进的育人链条。高校学工系统组织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应主动与思政课程的教学进度、重点难点相呼应,让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印证、深化与运用。例如,思政教师在讲授“乡村振兴”战略时,学工部可组织学生赴农村开展社会调查、支教助学、科技帮扶等实践,让学生在田间地头感受国家发展脉动,思考青年责任担当;思政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化自信”时,学工部可开展校园文化节、非遗体验以及红色文化寻访等活动,让学生得以在文化浸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活动设计应注重系统性与递进性,学工部应构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三,思政教育引领应与服务支持成长精准对接。高校要将价值引导深度融入对学生的日常服务和成长支持全过程,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经济资助工作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更要通过励志分享会与感恩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励志教育与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回馈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应将生命观、幸福观、挫折观等内容有机融入心理测评等环节,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心理韧性与自我调适能力;职业观、事业观、成才观教育应贯穿职业规划指导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追求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同时,思政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制定融合思想关心、心理疏导与实际帮扶的个性化育人方案,通过“一人一策”精准服务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帮助学生端正思想态度、增强发展动力。
协同队伍,构建协同育人跨界共同体
思政教师队伍与学工干部队伍应加强交流与能力互补,以此形成一支理念相通、优势互补、行动一致的育人共同体。
其一,队伍的双向交流与兼职任职机制不可或缺。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工干部之间的双向兼职、定期轮岗或挂职锻炼,打通两支队伍的人才流动通道。一方面,高校应鼓励优秀思政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学业导师或学生社团指导老师,鼓励其深入学生生活与活动一线,将课堂延伸到学生成长的真实场景中。另一方面,高校应选拔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表达能力的辅导员,让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承担形势政策教育任务或指导思想政治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管理经验与一线案例能够反哺课堂教学。角色互换与跨界体验不仅能够增进教师之间的彼此理解,还能促进理论优势与实践优势的深度融合。
其二,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与团队精神是重中之重。高校要通过多元化的团队建设活动与重大任务的协同攻坚,不断增强思政教师队伍与学工干部队伍的归属感与凝聚力。高校可以组织跨部门的主题党日、素质拓展以及文化联谊等活动,让教师在轻松互动中增进彼此了解与信任;也可以围绕重要节点共同策划实施大型校园活动,使教师在协同工作中加深理解、磨合默契。
其三,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合作氛围。高校应鼓励不同角色、不同背景的教师在工作中主动沟通,形成“分工不分家、协作无缝隙”工作格局。持续的互动与合作可以使协同意识从外在的制度要求逐步转化为内在的文化自觉与日常行为习惯,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教师的共同追求。
〔作者单位:汉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