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通了 路面平了 民心暖了


本报记者  乔 欣

11月的西宁天朗气清,晨光刚漫过西宁市城东区大众街街道梨园社区自建房片区的墙头,72岁的王奶奶就拄着拐杖在新铺的水泥路上散起了步。看着路边新砌的排水井和干爽的路面,她连眼角的皱纹都有了笑意:“以前一到下雨天,我家门前那路能积半尺深的水,你看现在,这路多平整,下多大的雨都不会再积水了,真是把咱老百姓的愁事儿揣心窝儿里给解决了!”

王奶奶口中的“愁事儿”,是梨园社区自建房片区居民们憋了好几年的心病。作为典型的老旧片区,梨园社区自建房区域因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下水管网淤塞、路面破损尤为突出。每到汛期,片区内积水深达5厘米,居民出行不得不“趟水过”,车辆通行也要“颠簸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更成为基层治理中亟待打通的“堵点”,考验着社区回应民需、破解难题的治理能力。

这事儿,梨园社区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今年以来,梨园社区坚持将群众的需求和意见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党委书记带着工作人员,拿着问卷挨家挨户敲门入户,还在小区广场开起了恳谈会,支起桌子,专门听居民“吐槽”。

“书记,不是我们爱抱怨,这水管堵得太难受了,夏天一到还返味儿,窗户都不敢开!”“路面坑坑洼洼的,我家小孙子上周还摔了一跤,膝盖都擦破了……”恳谈会上,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把心里的委屈和需求全倒了出来。梨园社区党委书记一边记一边点头:“大家放心,管网和路面的问题,我们一定当成头等大事来办,保证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结果!”

很快,梨园社区将管网与路面改造问题列为“重点清单”,迅速成立专项攻坚组,并以“一个月攻坚、彻底性解决”为目标,确保改造工程既符合群众期待,又能长效保障片区出行安全与功能提升。

然而,这片区域要改造,需要铺1212平方米的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施工空间又小,最关键的是,钱从哪儿来?就在社区一筹莫展的时候,西宁市城东区政协主动介入,成为推动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力量。

经过几轮调研会诊,城东区政协不仅帮社区量身定制了改造方案,还多方联系争取到16余万元专项改造资金。同时,推动建立“居民众筹+街道统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合力破解了资金难题。

工程开工后,梨园社区按照城东区政协的建议,组建了“三方监督队”,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和居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轮流在工地盯进度、查质量,最终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

如今,梨园社区自建房片区新铺设的排水主管道畅通无阻,重新浇筑的路面平整开阔,居民们的脸上满是笑容。“以前出门愁,现在出门乐,社区和区政协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实事!”在街头巷尾,居民们对环境的改变赞不绝口。

“群众的认可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我们将持续把为民服务的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继续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痛点,以更主动的作为、更协同的合力,绘就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梨园社区党委书记信心满满。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