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感知群众冷暖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群众切身利益。
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基层治理更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稳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如何以精细治理解锁基层善治密码,为我们更深入探索符合省情的治理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青海坚持将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贯穿社会治理始终,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白庄镇厘清10大类384项职责,让跨部门协作告别“踢皮球”,为治理效能装上“导航仪”;通过“三张清单”精准培育人才,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在征地安置等一线攻坚中,用法治思维化解群众疑虑;创新流动党员“双向协同”管理,让驻外支部成为务工党员的“暖心家”,更凝聚起“反哺”家乡的力量。从村党支部的坚实根基,到党员先锋队的应急突击,从老支书的初心坚守,到年轻党员的青春担当,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愈发坚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愈发鲜明,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散发光芒。
民生小事是基层治理的“试金石”。基层治理无需轰轰烈烈,但要扎根柴米油盐、聚焦急难愁盼。白庄镇以“白庄速度”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从征地的高效完成,到安置房如期封顶,让群众彻底告别对地质灾害的担忧;上科哇村240万元集体项目盘活闲置草场,3.1公里道路畅通致富路;27人河湖巡查队汛期坚守,17处隐患点及时排查,守护一方安澜;集镇公交港湾的改造,更是让人大代表的民生建议落地生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印证了“关键小事”即是“头等大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唯有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才能让民生“小确幸”汇聚成幸福“大图景”。
“三治融合”是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高原的生动实践。白庄镇广大党员干部在渠边支起板凳,用老地契厘清村界纠纷,20余名党员义务清淤三天,既疏通了灌溉渠,更解开了群众心结;11次政策宣讲会,让宅基地审批等政策走进千家万户,成功制止11起违法用地行为,清回互助资金40万元;上拉边村以“六尺巷”文化墙传递邻里和睦理念,12个先进典型引领了文明新风……自治聚合力、法治守底线、德治润人心,三者协同发力,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严纪实干是基层治理的“护航舰”。基层治理效能,离不开过硬作风的保障。白庄镇将28个作风问题、10种“四风”变异问题制成“作战图”,234条整改事项分解到岗、晒在阳光下,接受群众全程监督;在安置点工地开展廉政课堂,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以“零容忍”态度查处3起典型案件;62人次执法队伍以“柔性执法+刚性约束”整治集镇占道经营,让商户从“抵触”到“主动配合”。唯有守住纪律底线、锤炼务实作风,才能让干部沉在一线,把治理实效“写”在群众心坎上。
基层治理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白庄镇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既要“致广大”,锚定党建引领、共建共享的大方向;更要“尽精微”,深耕民生细节、筑牢治理根基。只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就一定能构建起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