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携手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2020—2024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7万亿元

      ●占全国的比重为6.5%

      ●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3%

      ●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11月11日,在第四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围绕“‘十五五’川渝携手着力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主题建言献策。

    看发展新特征:现代化水平持续进步,内部有新增长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推进5年多。不久前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成就显示,2020—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5%,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3%,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现代化水平整体持续进步但增速放缓。”论坛现场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国式现代化指数报告(2019—2023)》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区域发展水平取得实质性进步,但增速逐步放缓,尤其2022年后趋于平缓,其发展模式正从政策与投资驱动的高速扩张阶段转向结构优化与内生动力培育的深水区。

      在空间格局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格局呈现稳定的“纺锤形”结构,领先型区域从双核(重庆中心城区、成都)向多元突破演进,绵阳成为新增长极。同时,追赶型区域规模可观,主要集中在四川中部腹地,但区域间绝对差距拉大,凸显了协同发展的结构性挑战。

      与其他城市群现代化水平对比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陷入“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激烈竞争格局。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增长动能面临挑战,亟须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推动发展模式由“规模增长”向“质量跃升”转型。

    谈对策发力: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是关键

      新的增长动能从何而来?创新,是论坛上参会嘉宾谈论最多的高频词。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之一。

      “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此前在成都、重庆工作过的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互补性强,在国内外均有一席之地,但学科发展不均衡。科技方面应用研究比较传统,现代性不够,大型基础科学设施和尖端科学仪器不多。

      “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关键。”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劲分析了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地位、发展现状和独特优势。他提出,在科技创新中心能力建设上,川渝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强“国家队”实验室,夯实基础研究,强化力量协同,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贯通产业链创新链,搭建转化“桥梁”,培育未来产业,提升产业驱动能力;促进要素高效循环,深化内外开放联动,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提升体制机制活力。

      “增长极关键在产业,关键在科技。”在“高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圆桌论坛上,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邱冬阳表示,要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做强基础研究,做好应用研究,针对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的科技转化问题,可大力培养风险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人是最大变量,投资于人,见效慢但可持续。”张宗益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属于人口净流入地区,人口规模达985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可通过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郑万军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较优势在于兼具富集的生态资源和厚实的产业基础,汽车制造、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规模庞大,加快绿色转型实现产业生态化是提升发展质效的关键。“必须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构建和完善独具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表示,西部地区通过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要增强西部地区城市群与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