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前,“重回李庄・赓续文脉”产才对接暨校地合作会议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与宜宾签署12份协议,进一步共筑产才融合发展新生态。
从以前的煤炭、白酒“一黑一白”产业,转型升级为现在的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产业;从曾经仅有2所高校,到如今有14所高校、1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校大学生超10万人;GDP从2021年的3148亿余元,到2024年突破4000亿元,连续5年进入全国GDP百强城市……“长江首城”宜宾,蹚出了一条“产业聚才、人才兴产、产才互促”的产才融合发展之路。
深化改革 产业聚才取得新突破
作为地级市,宜宾在引才方面曾面临不少中西部城市的共性难题:城市能级不足,吸引力有限;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错配;传统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与新兴产业的急需紧缺人才不匹配;事业发展平台、生活配套、创新氛围等软环境有待提升……
2019年,宜宾聚焦渴求人才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设立宜宾市委人才工作局和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2022年初又将宜宾市委人才工作局和宜宾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合并为宜宾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以下简称“宜宾市委人才大学城局”),构建起党委统领、组织部归口管理、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牵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产才融合工作新格局。
宜宾市委人才大学城局人才引进和培训科副科长刘畅表示,宜宾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突破,围绕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新型储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用坚实的产业平台作为吸引人才的“硬核”底气。
近年来,宜宾锂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宾锂宝”)“85后”副总经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张彬,带领技术团队攻坚固态电池核心技术难题。作为宜宾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宜宾锂宝研发团队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其中,张彬主导研发的高倍率NCA产品,助力宜宾锂宝成为国内头部电池厂商最大的正极材料供应商之一。
2022年,宜宾在四川省率先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规模在全省持续领先。2024年7月17日,宜宾正式启动“江源行动”,以“揭榜挂帅”方式面向全球招引科学家团队和产业领军人才来宜宾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并发布了首批需求榜单。宜宾市级财政三年内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超30亿元,计划到2027年建成超百人的新型研发机构12家以上。
“江源行动”以来,已有多个新研机构在宜宾投运。今年7月,宜宾又发布了“江源行动”第二批榜单,目前已对接包括9个院士团队、5个国家级人才团队在内的25个优秀团队。
近年来,宜宾还在以会引才、基金招才、活动引才、项目招才的基础上,完善“人才+平台”“人才+项目”引育机制,以市场化方式拓展高端科技人才招引新机制。目前,宜宾累计引育博硕士、高级职称、高级工等高层次人才5.81万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从4人增至11人;引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从140人增至261人;新引进博硕士8687人,其中产业博硕士4475人,占新增博硕士总量的51.51%。
同时,平台集聚优势也逐步凸显。宜宾在持续做强8个省级新研机构基础上,引进中科院、北大等领军团队共建新研机构6个,累计入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研发创新平台130家。
练好内功 产业育才深挖人才新源泉
在拥抱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对宜宾而言,强化教育支撑、人才支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如何扎实做好产业育才?宜宾除通过产业聚才外,还通过产业育才坚定抓好人才自主培养,不断丰富人才供给体系。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赋予宜宾建设“全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等发展定位,宜宾锚定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以及对外开放等关键领域,形成了“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鲜明特色,学校布局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例如:联合四川轻化工大学建立了中国白酒学院,开展全链条白酒产业人才培养;联合成都工业学院共建宜宾新能源汽车与先进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培养具备车辆工程、智能控制等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引进高校建设大学城只是第一步,随着宜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逐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人才需求也逐步增大。宜宾市委人才大学城局高职科科长李洪泽介绍,宜宾充分发挥高职园集聚办学优势,探索建立“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联合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项目资源集成、人才培养创新、共性技术服务、政策牵引激励等多种功能,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24年初,在西南交通大学宜宾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场,随着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答辩决议,论文研究方向与宜宾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宜宾首个全自主培养的外籍博士Asif Ali(阿西夫·阿里)通过答辩,成为第一个从宜宾大学城毕业的外籍博士。
宜宾市委人才大学城局高等教育科科长方新宇表示,宜宾实施国际化办学,不仅丰富了人才培养结构,也有利于更多人才毕业后扎根宜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各高校入驻宜宾大学城后,自身综合实力也在产才融合中显著增强:成都理工大学顺利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获授权专利235项,在宜宾孵化企业23家,拉动投资117亿余元。
近年来,宜宾高校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地方发展为牵引,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布局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区域主导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急需专业138个,推动校企共建白酒、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数量居四川省第二位。
“2024年下半年,宜宾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我们将巩固现有规模优势,聚焦产教融合、根植发展、共赢发展,进一步深化与宜宾高校的合作,推动高校紧密对接宜宾产业,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办学优势,着力造就更多契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贡献更多宜宾方案。”宜宾市委人才大学城局副局长余洪吉说。
互融共促 人才兴产谱写新篇章
今年国庆节前夕,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Zpark拟实施建设的26个项目开工。这是宜宾高新区作为四川省首批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单位之一,结合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逐梦零碳新赛道迈出的实质性新步伐。
时针拨回到2023年,从这一年开始,宜宾的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陆续迎来爆发期,数字经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相继成为发展的热土,产业结构加速向“一蓝一绿”转型。这个时间轴,与宜宾多措并举创新实施“产业聚才”的时间轴基本吻合。
人才兴产,宜宾高质量发展动能充足、成效显著:
以为链主的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已集聚120余个产业链项目,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环节,形成全国最完备的产业生态之一,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产值超千亿元,产量占全国16%以上。
抢抓清洁能源发展机遇,以宜宾高新区为核心区,宜宾市按照“1+N”模式规划万亩光伏产业园,晶硅光伏产业高效高质从零起步,落地英发德耀、、正泰新能等近40个项目,快速完成全产业链布局,是全国光伏产业链最完备的区域之一,2024年产值约300亿元。
新型储能产业从无到有、迅速成势,引进链主企业中车时代、,并借助其集聚带动优势,全力做优产业生态,已初步构建从研发、集成到关键部件的完整链条,今年产值预计突破100亿元,力争2027年产值超过300亿元。
数字经济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构建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智能终端“一软一硬”生态布局,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640亿元,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位列全国数字百强市,2024年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
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评价机制是关键之一。宜宾市委人才大学城局人才评价和服务科科长宋平介绍,宜宾改革“宜宾英才计划”评选实施办法,推动政府从“资源供给者”向“平台搭建者”转型,通过放权赋能引导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深度参与引育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的多个环节,形成用人单位和社会主体牵引人才集聚、人才赋能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
“产业聚才、人才兴产,形成了产才互促的局面,为宜宾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注入了强大动能。”宜宾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产才融合作为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能级跃升的核心引擎,并非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要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与生态培育,实现产业与人才的供需均衡、要素聚变与价值共创,构建起“产业有竞争力、人才有发展力、创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