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巨轮缘何驶抵重庆


11月12日,首届陆海新通道航商大会拉开序幕。当被视为沿海港口“专属盛宴”的航商大会首次登陆重庆这一内陆城市,四海航商巨头的洽谈声、交流声交织成片;东南亚的榴莲、咖啡与“重庆造”的新汽车、潼南柠檬、宁夏枸杞汇聚一堂……蜀道曾经“难于上青天”,如今天堑变通途。

世界级“巨轮”缘何驶抵重庆?这场汇聚四海航商、事关国家战略的重要会议背后,绝非偶然的垂青,而是一场关于地理认知重构、国家战略赋能与内陆开放韧性的深刻叙事。

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重庆,从来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但2017年,一趟铁海联运班列从重庆驶出,经铁路干线直抵广西,无缝衔接海运航线贯通东盟,拉开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序幕,从此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8年间,果园港、万州新田港等现代化港口集群,使“铁水联运”从蓝图变为日常图景;重庆至舟山的“万吨级”海船直接穿越三峡进出巴渝;“东盟快班”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的双向联动,搭建起“东盟-中国西部-欧洲”的欧亚经贸通道,全程时效控制在19天~22天;多式联运“一单制”推行“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模式,将传统多环节单证处理时间从3天压缩至4小时;1150公里“氢走廊”贯通,数字陆海新通道开发提速……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重庆,正因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通中亚南亚,东联长江经济带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从“开放末梢”加速迈向“开放前沿”。

航商大会选择重庆,正是对这种天然区位优势与后天建设成就的深刻认可——唯有站在枢纽之处,方能真正感知这条国际大通道澎湃跳动的脉搏。

战略棋局中的“中心节点”

重庆承载的,远不止于地理坐标的重塑,更是国家多重战略意图的叠加落点。

重庆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策源地。2019年,伴随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发布,重庆被赋予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重任。

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倾斜接踵而至: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权限、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核心承载地、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政策“大礼包”为重庆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筑牢制度基石。

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牵头人”,展现出了“示范生”应有的担当与魄力。统筹协调沿线省区市资源;创新“铁路提单”金融服务,解决陆上贸易融资痛点;率先探索国际陆海贸易新规则,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软联通”破冰。

2022年7月,在重庆举行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湖南省怀化市正式“入席”,意味着通道形成了“13+2”省区市共建的新格局。

2023年11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重庆牵头编制的《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13+N”省际协同推动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这意味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省际“朋友圈”将进一步拓展,由现在的“13+2”拓展至“13+N”。

对于全球航商而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价值早已超越“货物运输”的单一属性。这里不仅是物流枢纽,更是制度创新的热土,以及全球航商投资兴业、链接全球的价值高地。

产业厚度支撑开放韧性

当前,中国正经历从“沿海优先”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深刻转型。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加速延伸,跨山越海,联动世界。

重庆拥有7个开放口岸,数量位居西部内陆第一。去年获批正式对外开放的新田、龙头、珞璜三个港口都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始发地。

在拓展线路上,重庆也“一马当先”。今年11月4日,装载96台长安跨越轻型卡车的重庆-秘鲁铁海联运“一单制”专线从重庆果园港铁路站始发。该专线3天内抵达广西钦州港,转驳船至香港,搭载中远海运WSA3海船,直航秘鲁钱凯港,全程耗时较传统江海联运缩短15天左右,单箱综合成本降低约25%。去年6月,陆海新通道(中国重庆-老挝万象-泰国曼谷-马来西亚雪兰莪)跨境铁路班列实现双向首发。

通道的繁荣深刻激活了重庆乃至整个西部的产业基因。2025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口额达6115亿元,同比增长19.3%,拉动西部地区外贸整体增长3.4个百分点。数据背后,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渝车加速出海,贵州磷化工、西北等特色产业,通过通道实现“本地生产、全球分销”,为航商带来持续稳定的货源支撑。通道经济已超越单纯物流概念,形成“通道+经贸+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态。

汽笛声声,货轮穿梭。在航商大会的聚光灯下,重庆这座山水之城正以其枢纽之姿、政策之利、战略之重,向世界展示中国内陆开放的崭新气象。当全球航商的目光聚焦重庆时,他们看到的恰是,一条澎湃着强劲动能的国际经济走廊,正在中国西部坚实延伸。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严薇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