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9场《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记忆


(来源:上观新闻)

“说实话,做《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初,以舞蹈方式呈现隐蔽战线题材,外界不看好。”11月13日,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在美琪大戏院迎来第800场演出。11月12日,“电波”制作人、艺术监制陈飞华自豪地说,“经过我们的努力,卧薪尝胆潜心创作,拿出了让观众非常喜欢的作品。”

“我们非常幸运在一个对的时间点,遇到一帮好演员,成就酣畅淋漓的创作。”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将“电波”视为职业道路重要节点,“创排‘电波’正逢我们前几部作品有了积累,又在创作舒适点,同时也是爆发期。上海歌舞团优秀的台前幕后工作人员配合,完美承接了我们的排练要求。演员们不论男女,都能非常快地接收我们给出的信息。

“经过这7年多时间,角色性格或是人格某个碎片,仿佛与我融在一起,我多了一些以前没有的勇敢,多了很多不曾想过的思考。”男主角李侠饰演者王佳俊说,“‘电波’之后,再演以前的舞剧,我们都会重新思考如何塑造角色。‘电波’像老师,像课本,一直在源源不断教我新的东西。”

“饰演‘电波’兰芬一角,教会我生活还是要有根,扎得越深,才能够长成树,开成花、结成果。先好好认真生活,在舞台上才有底气说,我是一个从生活里来的人。”朱洁静感慨,“上海歌舞团有这么多可爱的一代代舞蹈演员承载着‘电波’,互相陪伴,互相托举,组成了一艘航母。舞蹈是团队的艺术,我们愿意相信,愿意付出,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我们的青春使命,我觉得很有能量。”

“上海歌舞团演员特棒,我凌晨4点把做好的音乐发给导演,其他舞团怎么也得排三两天,‘电波’剧组当天中午12点就把配合音乐的舞蹈排练视频发给我,比如‘旗袍店’一段,导演说,‘看我们跳得多好,你快写下一段’。”作曲杨帆一番话,让大家哄堂大笑。杨帆难忘2019年“电波”在上海大剧院竞逐“文华大奖”,“谢幕后,所有观众没有走,他们转过身,面向音控台的主创们鼓掌致意。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是最幸福的时刻。我经常在后排观众席或舞台侧幕观察观众,作品和观众之间有情感共振,才是完整的作品。”

“电波”是多媒体设计张松参与的第一个舞剧作品,“在这之前,我只看过一次舞剧,没看懂。我来上海后看了‘电波’三段排练,一下被震撼了。开场雨伞舞,导演要求雨的变化要配合音乐、表演,不能多不能少,严丝合缝。我用了很多雨,比如密码雨、缓慢的小雨、大雨、慢放的雨、零星的雨,‘电波’精益求精可见一斑。”张松笑言,“‘电波’首演后两三年里,找我做设计的全是舞剧,有剧组甚至说,就要‘电波’那种雨。”

2018年8月18日,执行编导吴欢记忆犹新,这是他加盟“电波”的日子,“这些年,我主要干了一件事——守护‘电波’。”

“电波”一个月巡演4个城市,每个城市4场演出加排练,吴欢1个月要看20遍“电波”,“演员们在舞台所有微妙的变化,我能第一时间感觉到。‘电波’一直在巡演,能安安静静排练的时间极为宝贵。每到一站,我们都有雷打不动的联排,服化道、舞美装置全部重新来一遍,这么多年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周四晚上走台,周五下午联排,联排完是下午3点半,到晚上7点半演出有4个小时。这4个小时,我们和演员用聊天的方式沟通排练中的问题。周六下午演出完,到周六晚场,中间有3个小时,我们也会排练。”

今年“电波”巡演第二站在余姚,联排结束,吴欢把所有演员都叫到了观众席,“2025年巡演又开始了,演员演了七八百场‘电波’,但在某个城市的某一场,对某个观众来说,这可能是他看的第一场‘电波’,我们一定要拿出我们的诚意,敬畏舞台,这不是一句口号。”

吴欢向年轻演员分享朱洁静的演出经验,“每一场演出,她都会自省,问我今天‘兰芬’在吗?有没有跳‘过’了。她真的每场都在问,甚至等不到结束,上半场一下场就发信息问我现场表现如何?”吴欢把朱洁静“熟戏生跳”的理念送给所有演员,“去爱护角色,去爱护这个剧。”

吴欢同样严格要求自己,“有一次,洁静给我发了观众截图,这位观众在剧场二楼边座发现《渔光曲》斜线队列不齐。”从那之后每一次排练,吴欢在正面排齐队列之后,再到下场门、上场门分别确认队列在一条线上,“不管观众在二楼三楼还是四楼,在哪个角落看戏,都要保证这条斜线是齐的。”

“坚守电波,是一种使命。”吴欢一直记得“电波”100场时韩真的话,“韩导说,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有责任讲好英雄的故事,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了,攥紧它,然后一棒棒传承下去。

1999年出生的观众朱佳怡看了30场“电波”,“我第一次和‘电波’遇见,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在党校培训PPT里看到它的介绍。我看第一场‘电波’在大二时,我觉得它不仅是艺术,更传达精神信仰。”工作后,朱佳怡去剧场次数不如大学时多,“但是我对‘电波’的热爱越来越浓厚,信仰越来越强烈。它深入我们每个观众心中,大家一起成长。”

00后观众陈陆子怡第一次看电波还在高中,如今她看了逾100场“电波”,此次专程回国参加“电波”800场纪念演出,“我们在美琪大戏院陪‘电波’度过300、400、500到现在的第800场纪念演出。它像城市会客厅,朋友来上海,我会带他们来看‘电波’,它是城市历史的载体,也代表上海原创最高艺术水准。‘电波’承载的红色基因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中共有的。我相信,看完‘电波’,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产生共鸣。”

“‘电波’开辟了中国舞剧市场化之路。”编剧罗怀臻表示,青年艺术家把他们对影视作品的体验融入红色题材舞台创作,“找到了共情点,有了人性化的发掘,创作不再流于概念。”罗怀臻的观点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不谋而合。马晨骋直言,“舞剧成本高,团队庞大,过去舞剧演出,艺术影响力可能大大超越市场影响力。但是‘电波’让我们的同行、剧院、演出商甚至是让观众都看到了作品的市场效应,开启舞剧市场化的尝试。以前大部分舞剧去一个城市巡演最多演两场,如果演得好再加一场。‘电波’起码演4场,甚至在三四线城市都能连演五六场。全国都来抢剧目。另一方面,‘电波’上海驻演,让观众养成去美琪看‘电波’的习惯,创造了类似百老汇和西区的模式,产业共生,艺术滋长,所有人为‘电波’努力,让它生生不息。”

11月13日,《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在美琪大戏院迎来第800场演出,韩真、周莉亚畅想1000场纪念演出,“在太仓排练时,我们设想过另一种结尾,全剧尾声,李侠饰演者以演员身份站上舞台。也许第1000场,我们会排演特别的版本,把观众从没见过的这个特别尾声呈现在舞台,洁静一直想客串柳妮娜,也能一偿心愿。未来有好多惊喜,值得我们去期待。”

原标题:《799场《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记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