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贴息盛宴背后的消费金融竞争远未结束


■蔡恩泽

  2025年“双11”,“国家贴息”成为消费市场的关键词。淘宝天猫上线的千万级商品贴息专区,让消费者在选购家电、3C数码等产品时,可直接享受3至24期免息分期,叠加商家加码补贴后,部分商品甚至实现零成本分期。这场由财政部、央行等部门推动的贴息政策,让银行成为最大的流量受益者。

  新浪金融研究院的调研显示,85%的消费者即便有全款支付能力,也会优先选择分期免息服务。这一消费习惯推动淘宝天猫平台分期高期次商品覆盖率提升60%,商家重点补贴产品销量平均增长30%。银行顺势而为,明确对个人消费贷按1%年利率贴息,单客户最高补贴3000元;则将贴息活动覆盖主流电商平台,打造消费前、中、后全周期优惠体系。短期来看,银行收获了可观的用户增量。

  但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暗藏隐忧,真正的差距在于流量转化能力。有银行的复盘数据显示,仅靠利率优惠吸引的用户,在补贴结束后留存率不足30%,多数用户在还清消费贷后便解绑银行卡。而具备零售基因的银行则走出了不同路径:平安银行在用户办理贴息分期后,通过APP推送“还款后资金增值方案”,将闲置资金自动转入货币基金,兼顾流动性与收益性,其贴息用户3个月内存款转化率达2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其针对贴息用户推出“消费积分兑换理财体验金”活动,结合财富管理顾问的一对一服务,推动近30%的借贷用户开通理财账户,其中20%实现月均5000元以上资金沉淀。这些案例证明,转化的核心并非继续加码补贴,而是构建“借贷——沉淀——增值”的闭环服务,让用户从“享受政策红利”转向“认可银行价值”。

  转化能力的强弱,本质是银行零售生态的竞争力比拼。中央财经大学欧阳日辉教授指出,贴息政策提供了精准获客场景,但银行需跳出“放贷者”思维,成为用户的“财富管理者”。在这方面,零售银行的优势尤为明显。它们通过整合支付、信贷、理财、保险等服务,形成场景黏性。例如,用户使用平安银行信用卡办理贴息分期后,不仅能享受还款提醒、自动扣款等基础服务,还能获得消费积分兑换储蓄加息券、理财免手续费等权益,这种全链条服务让贴息用户的留存率比单纯借贷用户高出40%。反观部分以对公业务为主的银行,因缺乏零售场景支撑,只能依赖利率战吸引用户,一旦贴息政策退坡,用户便迅速流失,资金沉淀率长期徘徊在5%左右。

  “双11”的贴息盛宴终会落幕,但消费金融的竞争远未结束。财政部推动贴息政策的初衷,是通过金融工具激活消费潜力,而银行若仅将其视为短期冲量的机会,无疑是对政策红利的浪费。从行业趋势来看,随着净息差持续收窄,单纯依赖信贷规模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资金沉淀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与低成本负债,才是银行长期发展的核心动力。那些能够抓住“双11”流量窗口,通过场景绑定、权益设计、精准服务实现用户深度转化的银行,不仅能降低不良率风险,更能在零售金融赛道建立起难以复制的优势。

  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双11”过后的银行板块不应只看消费贷规模增速,更要聚焦三个核心指标:贴息用户3个月留存率、借贷资金转化为储蓄的比例、理财账户开通率。在政策红利逐步退坡的背景下,具备强转化能力的零售银行,将凭借持续增长的存款规模与中间业务收入,展现出穿越周期的投资价值。“双11”不是银行的终点,而是检验其零售生态竞争力的试金石,只有真正实现“国补流量”向“长期存款”转化的银行,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者系本报《周末证券》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来源:《金融投资报》 http://jrtzb.com.cn/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