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梁潇
近年来,能源电力行业数智化转型加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国家电网公司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深化设备运检领域的创新实践。11月12日,电力技术监督细则问答系统在电网主设备知识库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由国网设备部统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发的“AI+设备运检”知识服务体系完成了重要的能力版块建设。
据悉,该体系整合了3802份技术标准、2.5万份产品资料、1442份典型故障案例及310份通用制度,通过光明电力大模型赋能,实现多项关键突破:设备技术标准检索精度提升至98%、首次具备条款级智能问答与差异性检测能力、监督问题平均响应时效从“天”级压缩至“分钟”级。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基层人员超4千万人次,推动电力技术监督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系统性升级,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注入硬核动能。
“以往新编标准草案需人工核查上百份文件,不仅耗时3天以上,还易遗漏冲突点。”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研究团队的实操经历道出行业痛点。借助AI全文解析比对功能,其团队将新编草案导入系统后,仅用8分钟便识别出3处与现行运检标准的冲突点,更预警绝缘油介电强度试验限值与待发布行业导则的不符问题。“AI把‘大海捞针’变成‘精准定位’,标准制修订周期平均缩短40%。”研发人员表示,该体系可有效破解标准制修订效率瓶颈。
高海拔地区老旧设备状态评估曾是运维难题。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运维人员在评估服役15年的主变压器时发现,设备监测数据虽未超标,但已呈边缘化趋势。“传统方法只能‘看数据说话’,没法预判风险。”该运维人员借助AI服务体系,调取全国同型号、同工况设备的标准与故障案例比对,精准定位其状态与高海拔绝缘老化加速故障初始特征高度吻合,系统同步生成预警报告。依托该技术,当地老旧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运维策略制定效率提高3倍。
“局放数据符合出厂标准却高于内部推荐值,这种临界状态最难判断。”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在新投运GIS设备监督中遇到的困惑颇具代表性。启动AI服务体系后,系统秒级响应,不仅给出不同局放类型处理建议,还提示特定环境下的数据上升趋势。“相当于把全国专家经验装进口袋,决策更有底气。”工作人员据此出具监督意见书,成功规避潜在隐患。目前该体系已覆盖16类重点设备监督场景,隐性隐患识别率提升57%。
针对设备安装后监督难问题,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依托AI体系打造“厂内监督-到货验收-安装调试”三道防线。以往核查施工资料需逐页比对,现在AI单条比对功能自动高亮参数差异。借助“透视级”参考依据,建立“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复检确认”闭环机制,设备入网缺陷率从0.8%降至0.12%,实现“零缺陷”入网目标。
从标准制定到设备入网、从故障研判到监督决策,AI技术已深度融入电网运检全链条。中国人工智能所将围绕“知识再丰富、模型再训练、场景再拓展、责任再闭环”攻坚,推动技术在特高压、新能源并网等场景落地。“这不是单点创新,而是可复制的智慧运检解决方案。”国网设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技术迭代与模式推广,国家电网正以AI创新筑牢大电网安全防线,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助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