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观察 | 新能源如何“立起来”“靠得住”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集成融合 打造新能源发展升级版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周倜然

  2035实现风光装机36亿千瓦的自主贡献目标——这承诺代表着中未来十年发展的惊人速度与规模但其背面,却是日益加重的消纳压力与空间约束。如何破解这道规模与效益的时代命题

  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重磅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新能源开发、建设运行模式要从单兵作战转向集成融合新能源发展要主动链接消费端产业端,提升自主性,增强竞争力,打造新能源发展升级版。

  《指导意见指出,2030年,集成发展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保障。

  新能源发展迎来系统性变革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进入新发展阶段。

  截至2025年9月,全国风电和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7.08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46%;今年前三季度,风光发电量合计达1.73万亿千瓦时,占同期全社会用电量的22.3%。

  随着新能源规模越来越大、电量占比越来越高,新能源发展也遇到了系统消纳压力加大、要素保障难度增加等挑战,迫切需要转变新能源开发、建设和运行模式实现集成融合发展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表示“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要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新能源与其他能源品种的‘左右’集成、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前后’集成、新能源产业链的‘上下’集成。”

 何为“左右”“前后”“上下”集成?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进一步介绍,“左右集成”即多能源品种互补,旨在打破风光资源自身的局限性,通过与其他能源品种和空间资源的协同,提升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整体经济性。

  “上下集成”即产业链上下游融合,旨在将新能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前后集成”即生产与消费协同,旨在更好地链接新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尤其是加强新能源的非电利用,以提升新能源发展自主性。

  “通过全方位的集成融合,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可靠替代能力,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增强新能源发展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潘慧敏表示。

  实施路径来看,《指导意见》将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归纳为三方面,即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新能源多元化非电利用。

  “十五五”时期,要加快推动新能源“立起来”“靠得住”,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平稳发展。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指导意见》是我国新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引领性文件。

  “西西电西用成为新可能

  当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速推进,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随之而来的新能源项目收益不确定性增大、议价能力偏弱等问题和挑战。

  新能源与产业全面集成融合,将全方位激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和经济潜能。

  加快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

  水电水利规划副院长张益国表示“《指导意见》将多维度一体化开发作为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消纳之根本,一是加强多能互补,提升新能源供给体量与质量。二是推进开发空间集约复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推动一体化聚合运营,综合提升新能源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

  以新能源布局优化生产力布局——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以绿制绿”;统筹推进新能源与传统产业协同优化升级,实现“西电西用”就地消纳;积极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加速形成“以新促新”产业新生态。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刘世宇提出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新能源与用能产业就近协同布局,是缓解供需空间错配矛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物理基础。为此《指导意见》指出,要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多领域融合开发,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载能产业、算力设施、绿色氢氨醇产业等与新能源资源协同布局水平,以新能源资源引导重大生产力、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优化。

  打造形成新能源产业新增长点——

  《指导意见》对于着力提升风光氢储协同发展水平、稳步建设绿色氢氨醇(氢基能源)综合产业基地、有序推动新能源供热供暖应用作出部署

  吕文斌表示,《指导意见》支持风光制氢、绿氨、绿色甲醇及发展新能源供热供暖等“非电利用”,实质上是为新能源开辟了电力之外的“第二战场”,将新能源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工业原料和清洁热力,从根本上提升其发展的自主性和经济韧性。

  下一步,刘世宇建议:“当前,新能源供给与消费侧集成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关键技术、商业模式、机制设计等诸多方面仍有待探索实践。未来,建议行业及地方围绕《指导意见》有关精神,加强新能源与消费侧协同关键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因地制宜、因产施策积极有序推动集成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推动《指导意见》落地见效。”

  责任编辑:江蓬新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