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卓群为戏曲拓展边界


  12年前,一部脱胎自传统京剧《乌龙院》的小剧场京剧《惜·姣》首演,赞誉与质疑交杂的声浪把年轻的李卓群推向聚光灯下;12年后,《惜·姣》仍活跃在舞台上,环绕李卓群的争议偶尔还会溅起涟漪。今年,李卓群的舞台路走到了一个值得梳理的节点:仅在北京,由她执导的多部作品密集亮相于大大小小的剧场,《惜·姣》很快将在吉祥大戏院再次上演,湖广会馆驻场音乐剧《金风玉露》三轮收官,9月首演的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马上将开启第二轮演出;在全国,桂剧《破阵曲》、昆剧《盛世红妆》等也在持续上演。有时候,把一部新作品交给李卓群,会让人有点“害怕”,因为她时不时便会跳出传统。但一张张实实在在卖出的票,无声回答着市场最关切的问题,即这个时代在呼唤怎样的戏曲导演。

  “离经叛道”写在骨子里

  李卓群的“离经叛道”,从《惜·姣》便已崭露锋芒:原本持续3天的经典故事“坐楼杀惜”,被浓缩成发生在24小时内的情杀纠葛,情浓之时,小生和旦角竟跳起了双人舞。《惜·姣》在表现形式上虽有争议,但人物塑造却是公认的丰满生动,这部剧让李卓群一举成名,也掀起了至今方兴未艾的小剧场戏曲的创作风潮。

  无数投向李卓群的目光里,有一道来自著名导演郭宝昌。

  被委以京剧《大宅门》的重任,李卓群小心翼翼,初稿奔着做一台“大戏”而去,郭宝昌看后并不满意,直言:“要写这种说教意味浓厚的东西,我还找你干什么?”这句话,拉回了有些迷失的李卓群,让她清晰地看见,人情的温度、以小见大的视角,是她最宝贵的财富和才华。于是,京剧《大宅门》把焦点转向杨九红,那个挣扎半生却始终未能踏进大宅门的性烈如火的女子。剧本七次易稿,终于搬上舞台,赢得连连喝彩。

  浓墨重彩地“立人设”

  “相比传统戏曲,我的作品可能叙事节奏更快,剧情设计更复杂,人物形象更立体,视觉呈现更丰富多元。”李卓群说。比如,不久前首演的京剧《颜真卿》,在颜真卿广为人知的书法家形象之外宕开一笔,还原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襟抱与孤勇。当颜真卿道来颜氏一门三十余口被害的惨烈往事时,一抹宛若鲜血的猩红横亘舞台,几十枚头盔高挂半空,似头颅高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倚赖一桌二椅的传统戏曲迥异,把现场悲壮的气氛推向一个令人战栗的顶点。

  如今,演艺市场供给极大丰富,古老的戏曲如何在各种艺术门类的竞争下争取更多观众?李卓群坚信,必须做出改变。十几年前,入职北京京剧院,领导们嘱托说:“叫好的导演有很多,我们希望你也能叫座。”在当时一片唱衰戏曲导演前景的声音中,李卓群另辟蹊径,她要给自己和自己的作品“立人设”——当大家常常认为,戏曲导演该是一位上了年纪、不修边幅地戴着厚眼镜的老爷子时,李卓群把自己收拾得利落漂亮,把戏归置得精致讲究。她用可观的投入和足够的心思拍摄定妆照、宣传片,在社交平台上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闯入他们的视线,让身处视觉时代的大家相信,“戏有品质,导演有追求。愿意来了解这部作品,是观众走进剧场的第一步。”

  把“骗”进来的观众留住

  有人喜欢这样的浓墨重彩,就有人反对这份张扬。今年,李卓群为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执导的昆剧《盛世红妆》,刻意把这部讲述太平公主、上官婉儿情谊的作品包装得宛若影视剧,有人直到坐进观众席,才惊觉被导演“骗”了,台上曲调婉转,唱的竟是昆曲。

  “昆曲是雅致的,但它不该关在厅堂里唱给少数人听,否则只会越来越萎靡。”李卓群说。不太意外,《盛世红妆》又激起了一些批评,然而比起不咸不淡地演出、被人遗忘,李卓群宁愿它是一直被讨论的,“这种质疑有时候甚至是双向的,新观众嫌太保守,老观众嫌太创新。无论如何,承受质疑和批评是所有创作者都必须经历的事情。”不过,小小的“把戏”仅限于剧场之外,大幕拉开,一定要见真章。

  驻场湖广会馆的音乐剧《金风玉露》,创排困难程度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文物保护的红线不容有失,在“一颗钉子都不能动”的前提下,包括李卓群在内的主创团队因地制宜,在这片见证革命风云的雕梁画栋间,生发出民国初年一个戏班绝地突围的故事——兼备戏曲和音乐剧功底的演员演得卖力,空间利用得巧妙无痕,《金风玉露》深度盘活了历史悠久的湖广会馆。据统计,《金风玉露》自去年首演以来,已完成近80场演出,刚刚落幕的第三轮21场演出场均售票率超八成。演出期间,会馆入场人次增加,人均观剧和游览等活动时间超3小时,文创、餐饮等消费被显著拉动。

  这是李卓群最想看到的事。从小踏入戏曲大门的她,把这片土壤视作自己最眷恋的归处,而越是为戏曲拓展边界,越会频繁地搅动波澜。今年,李卓群踏入不惑之年,却仍是行业里最年轻的导演之一。她带着一种独特的使命感去前进、去探索,剥离纷纷扰扰,李卓群要求自己守住初心,耐住寂寞,“我希望自己能探入戏曲的深处,也探入这个时代的深处,真正做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戏曲。”本报记者 高倩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