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吟诗赏夜色 山中闻鼓品茶香


    中外诗人和摄影家在醇厚的茶香中感受马山的风土人情。    本报记者苏昭宇 摄    中外诗人和摄影家在醇厚的茶香中感受马山的风土人情。    本报记者苏昭宇 摄

  本报讯(记者李宗文 实习生黄芳曦)11月1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主办,广西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继续精彩进行,中外诗人和摄影家通过参观采风,用他们的笔和镜头记录南宁。

  10日晚,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的重要活动——水上音乐诗歌朗诵会在邕江游船举行。邕江大桥、古城墙、凌铁大桥、亭子码头等南宁地标,为文艺家铺开流动的画卷。在诗意盎然的夜晚,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激情澎湃地朗诵了《鹰的葬礼》,随后还即兴展示一段音乐才艺——一首高亢苍凉的西北“花儿”民歌,激起现场阵阵掌声。中国诗歌学会社会活动部主任马文秀则朗诵了温婉动人的诗作《雪白的鸽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海男也即兴赋诗,用深情的语言赞颂邕江的夜色与情怀。

  11日上午,诗人与摄影家前往马山采风。他们首先来到马山县古零镇水锦顺庄开展采风活动,沉浸式体验了壮族三声部民歌、会鼓表演、打扁担等多项民俗文化活动。步行山水间,诗人与摄影家在大自然中尽情呼吸。随后,一行人来到马山县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了解当地在与现代种业方面的创新成果与发展现状。活动间隙,大家还现场品尝了马山特制的黑米茶,在醇厚的茶香中进一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下午,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新时代诗歌与新南方写作诗歌创作交流座谈会进行。

  吉狄马加围绕唐代经典诗人、人工智能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新南方写作”的创作特点发表了深刻见解。他鼓励广大诗人以更具创造力的笔触,努力书写和传播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

  印度尼西亚诗人林建杰在采风中感慨南宁近十几年来发展的显著变化。他对比了十几年前与今日的南宁,感觉南宁在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更加绿色和谐。林建杰表示,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同样拥有海洋与农业文明交织的生态背景,而南宁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经验,将为他今后创作带来新的视角。

  在谈及此次诗歌周的感受时,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刘频表示,连日来的活动让诗人们深切感受了广西这片热土蓬勃的发展气息。通过深入实地的采风,诗人们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诗情绽放,倍感振奋。对于未来的诗歌周,他建议可引入更灵活的形式,如现场创作与朗诵,进一步增强诗歌的现场感,充分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