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两岸融合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福州市闽清县正式签约。这笔161.6万元的交易资金,让2600多名受益村民真切感受到“守好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更标志着闽台乡建乡创元素深度融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突破。
一次次生动的“两山”转化实践,让我们看到了生态价值的无限可能。
放眼全国,吉林东辽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价值转化,陕西延安探索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福建长汀落地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一条条“生态变现”的路径正不断拓展和延伸。
不过,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生态产品价值怎么核算?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如何建立?市场认不认?这些问题仍制约着“两山”转化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进行了不少创新。此次交易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位于闽清县三溪乡溪源溪小流域。福州选取小流域试点,构建“生态治理—价值核算—市场交易—反哺生态”的完整闭环,展现了智慧和决心。小流域面积不大,却是江河保护的第一道防线,与周边群众关系密切。因为边界清晰、要素齐全、核算便利等优势,小流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想载体。同时,该项目引入福州大学科研力量进行科学核算,确保了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专业性。
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的可持续转化,必须构建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政府负责搭台监管,确保交易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功能提升和村民共富;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入场,在保护中合理利用;村民既是生态守护者,又是发展受益者。这种良性互动,让保护生态成了各方自觉行动。本次实践的一大创新是,通过引入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参与规划运营,深度融合闽台文化元素与生态旅游,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旅综合体,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入文化内涵和创新活力。
着眼长远,还需要在制度建设上持续发力。当前,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确权登记制度尚不完善,制约了其市场流动性。建议加快给这些生态产品“上户口”,让它们更顺畅、规范化地进入市场交易。在数据支撑方面,亟须整合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数据,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精准支撑。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站在新起点上,期待八闽大地上涌现更多“点绿成金”的精彩故事,为美丽中国建设持续贡献福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