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养老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转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育质量直接关乎养老事业发展成效。因此,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系统优化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破解人才培养瓶颈,成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优架构——全面优化服务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的养老需求要求高校构建兼具理论特色与前瞻实效的课程架构,让教育从“单一知识传授”过渡到“复合能力培养”。
在这个养老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不仅应该将“全人照护”“积极老龄化”“医养结合”等新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更应以岗位能力缺口为出发点,搭建包含基础素养、专业技能与前沿认知的三维人才培养体系,以适配不同养老服务场景的人才需求。具体而言,可结合“人文+健康”的复合目标,增设诸如老年心理学等复合课程,教授老年人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老年人在面对衰老、疾病和孤独时的心理反应,从而给予恰当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在此基础上,可开设养老服务策划与组织课程,教导学生如何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设计相应活动,包括健康讲座、文化娱乐活动等。同时,结合智慧养老、康养等技术在养老服务中广泛应用的现状,联合头部企业,引入新型养老服务技术的拓展教学。如在护理课程中增加智能床垫、健康监测手环等智能护理设备的使用训练任务,培养学生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养老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重实践——深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是衔接理论知识与岗位能力的重要纽带,有助于推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实现从“会操作”到“能胜任”再到“善创新”的能力跃升。高校可参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将生活照料、基础护理等重要技能拆解为模块化实训项目,如失能老人转移、老年常见病护理等,通过从演示、模仿到考核的闭环训练,确保学生掌握规范操作流程。还可引入VR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模拟高热惊厥应急处理、失智老人情绪安抚等高危或复杂场景,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反复演练,弥补传统实训“难复现、高风险”的短板。
再者,要提高人才对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各年龄段老年人的服务精准度,与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医院建立深度合作,构建“医养结合+多元场景”的校外实践网络。比如,在假期实训时,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考核等级,按照“轮岗、跟岗、顶岗”的递进路径,组织学生参与机构运营、居家上门服务、社区健康管理等真实工作。此外,鼓励学生基于实训中观察到的问题,围绕智慧养老、适老产品开发等行业热点开展创新项目。比如,设计适老化智能监测设备、策划老年文化活动方案等,并联合养老企业设立“实践创新工坊”,为优秀创新想法的落地提供技术支持与项目孵化资源。
筑高地——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养
师资队伍是提高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化教学日益普及的当下,高校应针对教师开展智能照护设备操作、健康监测系统应用等实操训练,确保他们不仅能够熟练运用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虚拟现实照护仿真系统等现代设备,还能在此基础上将一线案例转化为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并结合企业技术需求优化实训项目,推进教学内容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此外,要建立数字素养测评机制,依托AI教学助手开发、虚拟教研室建设等项目,培养教师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能力,将智能设备教学应用、数字化资源开发等纳入教师考核,从源头夯实技术应用基础。
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是理念、体系与实践的全方位革新,每一步都应以推动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为目标。要锚定“以人为本”的养老理念,不断推动培养策略的落地生效,让未来的服务人才兼具过硬的专业素质与温暖的人文关怀,为亿万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这既是高校回应社会需求的责任担当,更能为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注入持久动力,让养老服务在专业支撑下焕发蓬勃生机。
【作者为马翔、海丹、刘杰,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邵阳市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十五五’时期深化邵阳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5YBA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