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户外运动从“热潮”走向“长兴”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荆文娜

随着日前我国首批49个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的公布,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正在迎来“精耕细作”的关键发展期。

从青藏高原的徒步路线到海滨城市的露营营地,从山林间的亲子野趣到池塘边的休闲垂钓,近年来,户外活动逐渐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生活”,激活消费市场、催生产业新赛道。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到“十四五”末,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是体育产业中增长最强劲的领域之一。

户外运动发展迎来热潮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我们不仅要探索自然,更要当好大自然的守护者。在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更要保护好“绿水青山”。

近日发布的《关于印发第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的通知》,就像是一部引导产业发展的“操作手册”。虽篇幅不长,但却处处都踩在关键点上,指导地方政府和从业者不要跑偏、少走弯路。

例如,《通知》强调,“不是试点示范或挂牌命名”,而是“精准的支持和赋能”。这就摒弃了争牌子、抢流量的形式主义,转而聚焦先规划后建设、生态优先、安全救援能力提升等实质要求,提醒地方和行业避免陷入重开发轻保护、重硬件轻运营、重赛事轻服务的发展“泥潭”。

更深层次看,名单背后是发展理念的重塑——不再追求“遍地开花”,而是以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为筛选标准,推动“生长式发展”而非“运动式推进”。例如,浙江环莫干山、云南苍山洱海等地,已探索出“生态友好+社区参与+专业运营”的可持续模式;而西部部分偏远地区虽资源优越,却因基层治理能力薄弱面临落地难,这也倒逼政策要加强“地级统筹+社会力量引入”。

下一步,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建设,关键在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这样,户外运动才能真正从“网红打卡”走向“产业常青”,让每一次出发都安全、每一次抵达都值得,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产业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