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三大维度提出13条举措。11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详解政策亮点及落地路径并回答了证券时报记者提问。
扩围清障 打破准入壁垒
民间投资是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风向标,对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关鹏表示,为破解民间投资发展面临的难点堵点,《若干措施》从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三个方面入手,特别将“扩大民间投资准入”置于首要位置,并针对铁路、核电、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长期受关注的领域明确开放路径,对具备条件的项目,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
据了解,目前在能源领域,民间资本参与空间已持续拓宽。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徐欣透露,近两年,国家能源局先后在新核准的核电项目中引入20家民营企业参股,2024年每个项目民资股比约为10%,2025年提高至10%—20%;在油气领域,民营企业投资油气上游和基础设施,在储气设施、油气管道支线及终端管道项目投资占比已超过10%。
服务业准入限制也将进一步清理。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李春芳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支持民间资本有序流向高价值服务行业,特别聚焦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质量认证等重点环节。同时,结合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依托“品牌中国”系列活动培育民营服务品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疏通堵点 中试平台作用突出
在打通堵点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多项举措,包括保障民营企业在电力并网运行、油气管网设施使用、运力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支持民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第三方服务商建设综合性数字赋能平台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举措中,特别提到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平台。
发布会现场,李春芳在回答证券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战略任务进行了明确部署,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了重要位置。中试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恰恰是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试环节作用愈发突出,需求十分迫切,正是民营企业大展身手的时候。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春芳强调,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很好的中试资源,我们强化政策导向,鼓励这些单位面向民营企业提供市场化中试服务,更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与民营企业联合建设中试平台,通过共享试验设备、应用场景、人才队伍,构建开放共享的中试生态体系。
目前,各地在支持民营企业投向中试服务方面已有一些先例,比如四川打造“1+N”模式,整合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类中试资源,协同高效提供中试服务;上海、江苏、浙江、重庆等地探索“先投后股”,政府资金支持中试转化等。
聚焦投融两端
多举措保障政策落地
多位受访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若干措施》的一大核心亮点在于:以问题为靶向,很好地聚焦民间投资“投”与“融”两大核心关切。
在投资端,《若干措施》提出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补充项目资本金,将直接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促进项目落地。
在融资端,《若干措施》提出全面准确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制度,持续落实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绿色通道”政策,积极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政策措施,并提出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具、打造国家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等。
关鹏表示,《若干措施》强化了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增强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接下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投贷联动合作机制基础上,打造国家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与全国融资信用服务等平台互联互通,进一步推动投融资高效对接,更加精准向民营企业投放信贷资源。
不仅如此,为确保政策实效,《若干措施》还构建了“服务+监管+协同”的多维度保障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凌忠果透露,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开展民营企业投资服务,不断畅通民营企业投资渠道。一方面,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发挥好现有机制平台作用,加力解决涉民间投资有关问题,全力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